20.N2[2014·海南卷]《山海经》中追日的“夸父”,《淮南子》中射日的“后羿”,《西游记》中七十二变的“孙悟空”和《聊斋志异》中一个个善良的“狐仙”,这些虚构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其“原型”。这是因为()①意识本质上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②意识能够在反映现实世界基础上创造幻想的世界③观念中的矛盾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不具有同一性④观念中的矛盾的解决取决于人的意识的发展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0.A[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本质及作用。上述材料中虚幻的形象都是对现实生活中“原型”的反映,①符合题意。上述神话故事是作者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创造出的幻想的世界,②符合题意。观念中的矛盾是对现实生活中矛盾的反映,二者具有同一性,③说法错误。④属于唯心主义观点。[来源:学科网]21.N2N3[2014·海南卷]“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说完这句话后在乌江边自刎而亡。唐朝诗人杜牧为此嗟叹:“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宋朝政治家王安石则认为:“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可见()①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②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的真理性取决于主体本身③不同主体对同一客体的认识具有同样的真理性④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受主体的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1.B[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作用及认识过程。对项羽能否实现东山再起,杜牧和王安石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这体现了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也体现了认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①④符合题意。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的真理性取决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②说法错误。材料反映了不同主体对同一客体的认识不同,③不符合题意。22.N3[2014·海南卷]3D打印是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以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黏合材料为原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生产各种形状的产品的技术;3D打印不用模具,无需机械加工,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3D打印技术的发明应用表明()①观念的存在不通过实践也能转化为现实的存在②观念的存在与现实的存在没有本质的差别③生产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不断发展的④实践是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和连接纽带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2.D[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的特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来需要机械加工的产品,现在需要3D打印就能够完成,体现了生产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不断发展的,③符合题意。通过3D打印,把数字模型文件中的产品变成现实的产品,体现了实践是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和连接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