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1锐角三角函数第3课时特殊角的三角函数1.经历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重点)2.能够进行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重点)3.能够结合30°、45°、60°的三角函数值解决简单实际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问题1: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是怎么定义的?问题2:两块三角尺中有几个不同的锐角?各是多少度?设每个三角尺较短的边长为1,分别求出这几个锐角的正弦值、余弦值和正切值.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类型一】利用特殊的三角函数值进行计算计算:(1)2cos60°·sin30°-sin45°·sin60°;(2).解析:将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代入求解.解:(1)原式=2××-××=-=-1;(2)原式==2-3.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4题【类型二】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的取值范围若cosα=,则锐角α的大致范围是()A.0°<α<30°B.30°<α<45°C.45°<α<60°D.0°<α<30°解析: cos30°=,cos45°=,cos60°=,且<<,∴cos60°<cosα<cos45°,∴锐角α的范围是45°<α<60°.故选C.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要熟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和三角函数的增减性.【类型三】根据三角函数值求角度若tan(α+10°)=1,则锐角α的度数是()A.20°B.30°C.40°D.50°解析: tan(α+10°)=1,∴tan(α+10°)=. tan30°=,∴α+10°=30°,∴α=20°.故选A.方法总结:熟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9题第1页共3页探究点二: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应用【类型一】利用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求线段的长如图,在△ABC中,∠ABC=90°,∠A=30°,D是边AB上一点,∠BDC=45°,AD=4,求BC的长.解析:由题意可知△BC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则BD=BC,在Rt△ABC中,利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求出BC的长即可.解: ∠B=90°,∠BDC=45°,∴△BC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D=BC.在Rt△ABC中,tan∠A=tan30°=,即=,解得BC=2(+1).方法总结:在直角三角形中求线段的长,如果有特殊角,可考虑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列出式子,求出三角函数值,进而求出答案.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2题【类型二】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已知△ABC中的∠A与∠B满足(1-tanA)2+|sinB-|=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