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偶戏教材分析:本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本课编辑的意图是通过学习,了解偶戏的发展历史、丰富多彩的表演形态和千变万化的人物造型,吸引学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学生通过欣赏、感受、设计、制作、表演等过程,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感受民族艺术的魅力。本课设计为两课时。教学内容与目标:1、通过学习偶戏,了解偶戏是我国戏剧宝库中的组成部分,由此培养学生热爱民间传统艺术的情感。欣赏偶戏图片,了解偶戏的种类。2、能根据自己喜欢的故事,选择不同材料制作不同偶人,并合作表演。教学重点:通过了解有关偶戏的文化加深对民族传统艺术的了解。尝试用不同材料制作偶人。教学难点:不同材料的巧妙搭配、使用,让制作的偶人动起来。教学准备:全体学生:手套、袜子、套袖、小装饰物、彩纸、双面胶、剪子、彩纸、其它可用材料等。讲课团:制作好的偶人、手偶、课件(六组主题课件)等。教学反思:偶戏是五年级的民间美术一课,在教材当中分为第五课《偶戏》、第六课《提线纸偶》两课内容。我校正在积极推行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新课堂,为了让学生了解的更加透彻知识点记得更加牢固,于是我抱着忐忑的心情在五年级六班做了一个尝试,让学生自己来上课,把课堂彻底的交给学生,让孩子们做课堂真正的主人。课下孩子们自由组成了学习小组,首先分析讨论《偶戏》这一课的教材内容,一致通过了从偶戏的来历和偶戏的五大种类、国内与国外木偶的欣赏与比较这几个角度进行教学准备。在老师的协助下各小组针对讨论结果领取一个专题内容,根据专题目标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材料收集、备课、课件制作、试讲等,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发挥自己最大的主观能动性。老师不会主动提出要求,不主动点评,但在任何一个小组需要帮助和提示的时候,老师都要保证足够的耐心、给与支持,帮助他们理顺思路,解决小组准备中出现的各种大大小小的问题。随后的一个星期时间里,我的办公室寂静不在,每个课间、课前、课后都是人影憧憧,熙来攘往。无比繁忙的一周过去,每个小组每个孩子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为了让孩子们感受成功的喜悦,我们在电教室进行了一堂特别的展示课,老师坐在讲桌前,各小组逐次站上了讲台,配合着他们的幻灯片,自信的给老师和同学们讲述着他们的收获。一念之间,我把太麻烦太琐碎的念头丢在一边,给了孩子们一个机会,而这些孩子也给了我意料之中、更是意料之外的惊喜。随后我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