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化防疫背景下城市盗窃犯罪的时空演变及其机理研究——以浙江海宁市为例郑滋椀1,2,姜超3,4*,汪婕1,刘璐5,陈鹏2,董齐芬1(1.浙江警察学院大数据与网络安全研究院,杭州310053;2.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信息网络安全学院,北京102600;3.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070;4.城市群系统演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模拟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70;5.复旦大学法学院,上海200433)摘要:新冠疫情的爆发会对区域内犯罪数量产生显著影响。然而,常态化疫情防控是否显著改变了犯罪空间分布格局,仍然有待进一步的实证检验。论文选择始终采取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的浙江海宁市中心城区,采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方法,对2018年2月—2021年7月城市盗窃犯罪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其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新冠疫情爆发后,研究区内盗窃犯罪月均数量较疫情前降幅达53%,并持续在100~200起之间波动,而其日内分布模式却没有明显变化;②2020年2月—2021年7月,研究区内盗窃犯罪热点较疫情前有明显减弱、减少,且其犯罪空间分布格局较为稳定;③针对疫情前的12个典型犯罪热点区域,其月均犯罪数量在疫情后的降幅在52%~78%之间,其分季度的时间演变模式存在明显差异;④根据日常活动理论和犯罪三角理论,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有7类具体措施可对各区域的犯罪产生较大影响。研究结果对于理解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犯罪空间演变规律和制定科学的犯罪防控策略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关键词:常态化疫情防控;盗窃犯罪;犯罪地理;浙江海宁近年来,新冠疫情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各国的社会、经济运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有效阻断或减缓新冠病毒的传播,世界各国采取了保持社交距离、减少出行、居家办公、佩戴口罩等多种非医学疫情防控措施。这些防控措施在控制疫情大范围传播的同时,也深刻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作等日常行为模式,进而间接影响到犯罪产生的环境因素、犯罪机会分布格局、犯罪者行为模式以及犯罪者与受害者的交互特征等。因此,除研究疫情防控背景下的疫情时空聚集特征[1]、旅游发展[2]、人员活动[3]等主题外,有必要进一步探究疫情防控对犯罪数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疫情爆发以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围绕疫情对犯罪的影响已经开展了大量研究。例如,Nivette等[4]第42卷第2期2023年2月地理科学进展ProgressinGeographyVol.42,No.2Feb.2023收稿日期:2022-05-06;修订日期:2022-06-2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