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启超054MODERNECONOMICRESEARCH城市落户门槛、就业歧视与农民工同乡聚居内容提要:结合城市落户门槛指数和中国乡城流动人口数据,实证研究了城市落户门槛影响农民工同乡聚居的机理。研究发现,城市落户门槛会显著提升农民工同乡聚居的概率。异质性分析发现,城市落户门槛对农民工同乡聚居的影响会因户籍性质而存在差异,落户门槛的提高会显著提升拥有外市户籍农民工的同乡聚居概率。机制分析表明,就业歧视是城市落户门槛影响农民工同乡聚居的重要机制,即随着城市落户门槛的提高,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上面临的就业机会歧视越严重,为了规避就业歧视以更好地实现就业,进而会选择与同乡聚居。基于此,研究认为应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和相关政策调整力度,放宽放开城市落户门槛,进一步消除城市就业歧视。关键词:农民工落户门槛同乡聚居就业歧视中图分类号:F24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82(2023)03-0054-09一、引言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对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农民工市民化,但是大多数农民工的跨区域流动成为了“流而不迁,迁而难入”的“候鸟式迁移”,并未朝着融入城市和实现市民化方向发展(刘守英、王一鸽,2018)。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6.7%,二者相差18个百分点,这个差额所代表的正是没有城镇户籍的农民工及其家属。近年来,我国政府虽已采取多种措施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但大城市还存在基于一定就业年限、社保年限等落户条件,即存在落户门槛。落户门槛的存在造成农民工落户意愿和落户条件存在结构性矛盾,进而使“想落不能落,能落不想落”的现象并存(程郁等,2022)。可以看出,传统户籍制度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此背景下,探讨户籍制度的变化对推动农民工融入城市和市民化具有较高的政策意义。在“候鸟式迁移”过程中,农民工往往选择与同乡相聚而居以适应城市生活、获取就业信息,甚至形成诸如北京“浙江村”、深圳“湖南村”等同乡村(杨高,2021)。农民工同乡聚居案例的存在,预示着城市内部可能已出现与户籍相关的群分现象。与此同时,户籍制度不仅使群分效应在居住空间这一维度上长期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