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城市建筑UrbanismandArchitecture/2023.022015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培育扶植。目标是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明显提升,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1]。在这种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出现了以运动为主体的体育公园。在国内三大数据库之一——中国知网,以“体育公园”为关键词,以2005—2015年为检索时间进行检索,一共有1948条相关文献,其中来源于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的有1345条,仅有603条来源于期刊、学位论文及会议论文库。可见,媒体对体育公园是关注的,但目前可查阅的研究类文献数量偏少[2]。如今修建体育公园已成为我国城市公园绿地建设的新热点。体育公园将绿地与运动场所有机地融为一体,不仅为人们提供自然、舒适、优美的运动环境,而且对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高环境生态效益都有着积极的作用[3]。城市体育公园作为市民体育健身的活动空间,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方向。1.2体育公园的概念体育公园一词最早由西方发达国家提出。体育公园起源于19世纪的英国,建于1959年的Gosling公园是体育公园的建设典范。园区内涵盖足球场、滑雪场、田径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健身房等大部分大众体育项目,同时园区还提供餐饮、医疗、会议等配套服务[4]。最开始,人们只是将一些空地进行绿化,并在此建设一些比较简单的体育设施,甚至还有直接在草地上设置一些体育器材当作体育公园。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城市用地变得比较紧张,才慢慢在城市中寻找空地,设置一些体育器材供居民使用,这样就满足了居民在闲暇时间进行健身、游乐的需求[5]。我国体育公园的发展和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市民对体育公园的认知程度较低,实际建成的体育公园在国内有影响力的案例还不多,存在很多值得讨论的地方。摘要本文以城市中心城区的体育公园为研究对象,调研分析了上海两个典型案例,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借鉴相关设计理论和成功案例,提出体育公园的发展与建设建议:城市中心城区的体育公园建设,宜利用既有城市公园合理配置体育运动设施,将其更新改造为体育公园;制定体育公园的规模和建设标准,作为规划设计的依据;开放边界,提高空间的开放性与公共性;项目选择以大众性运动项目为主,强调通用性和普适性;多配置老年人健身活动项目,并与儿童活动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室内场馆的多种功能;布置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