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杜鹏,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理论创新和意识形态建设研究”(18ZDA163);南开大学文科发展基金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文化治理与乡风文明建设研究”(ZB22BZ0334)。①孔祥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城乡关系的演变》,《教学与研究》2019年第8期。学习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乡村振兴城中村:城乡社会结构的“第三元”———基于京郊H村的调研杜鹏[摘要]城中村是农民工流动的空间节点,赋予农民工“半流动性”特征:一方面,城中村形塑了内部循环的生活世界,维系了农民工低成本的劳动力再生产和相对完整的生活模式,另一方面,嵌入城中村的劳务市场拓展了劳动力市场化的路径,城中村成为农民工进退自如的根据地。因此,城中村兼具生活世界的封闭性和发展机会的开放性,这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贫民窟存在本质差别。作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过渡现象,城中村赋予中国式城乡关系以弹性,是城乡社会结构的“第三元”,有助于缓解农民工进城与返乡的两难困境。因此,需要从战略高度定位城中村之于中国渐进城市化的意义,审慎稳妥地推进城市更新,保护农民工流动的缓冲空间,稳步推进城乡融合。[关键词]城中村;城乡关系;生活世界;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中图分类号]C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072(2022)12-0026-11DOI:10.11778/j.jnxb.20220920一、问题的提出城乡关系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基本关系。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且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经历了从改革开放前的严重性偏斜向改革开放以后的恢复性缓和的变化,并进入城乡融合发展阶段。①在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转变进程中涌现出的庞大流动人口规模要求立足中国国情探索中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长期以来,囿于中国城乡关系的历史形态,当前学界关于城乡关系的认识依然受二元对立思维影响,强调中国城乡结构的二元分割特征,由此产生如何定位流动人口的结构性位置的问题。在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流动过程中,大量农民工聚集在城市边缘地带的城中村,凸显了城中村对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性。城中村的去留不仅是一个城市更新与城市治理的问题,而且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局。本文旨在沿62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inanJournal(Philosophy&SocialSciences)2022年12月No.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