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161-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与发展,在经济、社会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农业农村领域,伴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农业技术不断改进,农民生活进一步得到改善。城乡经济生活的不断发展,也使得城乡关系显现出新的特点和变化趋势:由于城市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导致农村人口转移以及劳动力老龄化现象凸显[1];城乡要素流动呈现非均衡性特点[2];要素逐利性导致的农业资本非农化倾向等[3]。1城乡融合内涵发展城乡融合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最早可追溯至16世纪初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托马斯·莫尔(St.ThomasMore),在其著作《乌托邦》中体现的是共同劳动、财产公有、按需分配的城乡一体化的理想生活[3]。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随着阶级关系从对立走向消失,城乡关系最终也会实现相互融合[4]。城乡融合有着丰富的理论和现实内涵,它不仅提倡的是以城促乡、以城带乡,更强调的是城市和乡村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相互协调、双向互动的过程,城乡之间通过各自的优势互补以达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从而实现区域协同发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从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来看,城乡之间的关系演变大致经历了从建国初期为支持城市重工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城乡二元对立的状况,到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城乡对立状况的缓解,再到改革开放后期经济重心又逐渐偏向城市,城乡关系又趋于紧张,来到新时期阶段城乡关系得到了重新认识和调整[4,5]。城乡关系的发展轨迹在交错中呈波浪形前进,随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发展而变化。2022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6],在此之前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加强县域基层创新”等[7]。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标志着“城乡融合发展”成为从国家层面改善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关键思路,也开启了城乡关系转变的新发展阶段。关于城乡融合的相关议题,众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索阐释,促进了城乡融合内涵的扩展及其实践路径的发展。本研究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聚焦于我国在新时期城乡关系中出现的新特征,探讨当前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主要影响因素,进一步思考以县域为统筹单元进行城乡融合的实践路径。2影响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因素县域在我国的行政单位划分中指的是县级行政单位,县级行政单位包括县、县级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