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国家文化公园/Special:NationalCulturalPark89城市运河文化景观的公众意象感知——以扬州为例霍艳虹李源*摘要:【目的】面对大运河如今发生的诸多变化,需要以动态、发展的眼光去审视运河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实践,全面、客观地认知现代社会对于运河遗产的体验与需求,为大运河遗产在现代社会的保护与利用实践中提供支撑。【方法】以683篇与扬州运河相关的游记文本数据作为研究材料,运用LDA主题模型构建文化景观意象感知描述体系,半定量化探究公众对于运河文化景观的意象感知特征。【结果】研究表明:一级感知维度下,扬州运河的意象感知主要从运河的典型景观、游览运河的行程感受及运河文化景观的区域影响力三方面展开;二级感知维度下,与人文景观、自然风光、特色美食、商业服务及服务设施等内容有关的高频词共同构建了较为丰富的运河感知意象,并体现了古运河串联不同城市资源的能力。【结论】当代社会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不仅是对运河遗产物质空间的更新与改造,也是对运河景观风貌及社会个体心理体验等社会空间的重构。该研究结论有助于理解运河文化景观在现代城市语境下的社会角色与地方意义,并为相关城市文化景观风貌塑造提供审慎参考。关键词:风景园林;大运河;意象感知;主题模型;扬州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大运河水文化系统发生分析及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编号19YJCZH06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数字化技术研究”(编号19ZDA193);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文旅融合下京杭大运河建筑文化遗产谱系构建及其关联资源整合模式研究”(编号22YJAZH042)©BeijingLandscapeArchitectureJournalPeriodicalOfficeCo.,Ltd.PublishedbyLandscapeArchitectureJournal.ThisisanopenaccessarticleundertheCCBY-NC-NDlicense.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530(2023)02-0089-08DOI:10.12409/j.fjyl.202207230431收稿日期:2022-07-23修回日期:2022-12-09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霍艳虹,李源.城市运河文化景观的公众意象感知:以扬州为例[J].风景园林,2023,30(2):89-96.大运河是凝聚中国古代人民治水、理水生态智慧的重要水利设施,也是连通南北地域空间与文明的桥梁[1]。作为世界上唯一仍具有原始功能的“活态”文化遗产,大运河及其周边环境在城市化的影响下,既保留了本身的历史人文特征,也结合沿线城镇的公众需求具备了休憩娱乐、生态建设及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