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62多识,崇宁三年(一一○四)始至政和间任秘书省校书郎,开启校勘生涯,主要从事秘阁所藏珍品的考辨工作,在此期间与黄伯思(一○七九—一一一八)、罗畸(约一○五六—一一二四)等有深入的研讨交流。靖康二年接受张邦昌(一○八一—一一二七)伪楚政权任命,很快拔擢至『祭酒』之职,后『率太学生百余人捧表赴南京』③,支持赵构即位。南渡后历宗正少卿、刑狱官(疑未赴任)、中书舍人、徽猷阁待制。董逌虽因受命于伪楚政权而遭后世诟病,却并不影响他以书画二跋百世流芳。不过,他在后世的声名远不及同时期亦以考据闻名的黄伯思,但在宋时,二人不分轩轾,且多有唱和,互为倾慕。董逌并无书法存世,其书论皆源自其《广川书跋》。该著作由其子董弅集成于绍兴二十七年丁丑(一一五七),为董逌考证钟鼎款识、石刻碑铭、法帖墨迹之作,如其子董弅所言『祈别真赝,订证源流』『探古人用意之精』『察良工之所能』④,实可谓考释精深,甄别明确。《广川书跋》凡十卷,前五卷主要记述和考辨周、秦、汉时期的钟鼎、彝器、金石等,后五卷按时序对魏晋至北宋的内容摘要:北宋书论家董逌崇尚『自然』的审美思想,本文以这一主要命题展开分析和阐述。有别于前人书论,董逌将从作为自然主体的人置于最主要的地位,强调人之习性对于书法创作的重要性,并引申出『笔意』『天机』『法度』『技道』等一系列概念。这种强调主体灵性和真性的艺术创作是超越于自然、法度、规矩的神品佳作的核心动力,这不仅摆脱了传统书法对于『形似』『积学』等观念的束缚,更赋予了书法创作的神秘性和哲学性,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内涵和厚度。关键词:董逌书法审美天机自然董逌,字彦远,因郡望广川(今河北景县广川镇一带),喜以『广川』自称,著作亦多以『广川』冠之,传世有《广川易学》《广川书跋》《广川画跋》《广川藏书志》《广川诗故》《钱谱》等。两宋之交金石书画鉴藏家、文艺评论家,生卒年不详①,世传为东平(今属山东)人,学界多袭此论,亦有学者考证为青州(今属山东)人②。董氏家境殷实,家学渊源颇深,且累世富于收藏。其一生精于金石书画,善考据,勤思务学,博学书法名家及碑帖进行了评述。相比于黄伯思《东观余论》的考据赏鉴更集中于法帖,《广川书跋》则是金石、碑版、法帖并重。北宋欧阳修、赵明诚(一○八一—一一二九)皆有考据著述,但二人有乏议论之嫌;米芾则更多从赏玩角度进行剖析,略显考证不足;董逌的题跋注重史料,善于铺陈,其风格如余绍宋所评:『偏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