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畜牧兽医29畜禽巴氏杆菌病的流行与防控高巧梅(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畜牧兽医局内官营畜牧兽医站743011)摘要:畜禽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发病后典型的病状为急性败血症和引起组织器官的出血性炎症。畜禽感染此病后,经常会继发或者混合感染其他疫病,引起发病畜禽死亡,对养殖业的危害巨大。本文根据定西市畜禽巴氏杆菌病的发生情况,详细的阐述了诱发此病病原的特点、发病机制以及病状、防控措施,以期为提高养殖生产的经济效益,降低巴氏杆菌的发病率,提供技术参考。关键词:巴氏杆菌病;发病机制;流行病学;防控巴氏杆菌病(Pasteurellosis)是一类传染性疾病的总称,诱发此病的病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multocida,Pm),家禽、猪、兔、牛等畜禽都可以感染发病,畜禽感染后引起出血性败血症或传染性肺炎等症状。不同动物感染后有不同的疾病名称,家禽感染后被命名为禽霍乱,猪感染后命名为猪肺疫,牛感染后命名为牛出血性败血症。现在学者认为这些疾病统一命名为巴氏杆菌病最为合适。在1880年,Pasteur最先发现引起禽霍乱的病原菌与引起兔败血症、猪肺疫和某些牛肺炎的病原菌很难区分,在1886年,这些营养特性、致病性非常相似的病菌被统一命名为出血性败血病杆菌(Bacteriumsepticemiaehemorrhagicae),1887年,为了纪念巴斯德(Pasteur)对于微生物方面的贡献,将它们命名为巴斯德氏菌属,1939年,在Rosenbusch和Merchant的建议下,将引起畜禽出血性败血症的病原菌认定为同一种病菌,又由于Kitt曾经提出过多杀两级杆菌(Bacteriumbipolaremultocidum)的名称,因此后来更名为多杀性巴氏杆菌(P.multocida)并一直沿用至今。巴氏杆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在自然界和畜禽体内普遍存在,只有在畜禽免疫力低的情况下,才会感染发病。同时巴氏杆菌的血清型比较多,疫苗只能对同类型菌株诱发的疫病起作用,不同菌株之间的保护作用比较差,因此,做好巴氏杆菌的预防非常重要。畜禽巴氏杆菌病病程短,传播速度快,致死率高,对养殖生产的威胁大,因而此病在我国被划为二类动物疫病。1病原多杀性巴氏杆菌是巴氏杆菌科(Pasteurellaceae)巴氏杆菌属(Pasteurella)的细菌。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20多种巴氏杆菌属的细菌,其中多杀性巴氏杆菌是比较典型的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主要有三个亚种,一种是对家畜致病的多杀亚种,一种为感染禽、犬、猫和人类的败血亚种,还有一种只对禽类致病的杀禽亚种[1]。1.1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