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22-12-08;修回日期:2022-12-2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802285);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D20201704);湖北省服装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放基金(184084006);纺织服装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开放基金(MJFZ18103);福建省新型功能性纺织纤维及材料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FKLTFM1813)。作者简介:蒋惠敏,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硕士研究生。通信作者:沙莎,博士,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服饰导刊FASHIONGUIDE-第12卷第1期--技术研究-俑,是中国古代墓葬中一种模拟人像的随葬品[1]。现今的楚服研究局限于出土纺织品,着衣木俑就弥补了这个缺陷,更真实的表现出楚人的衣着状态[2]。木俑往往能表现出其时代生活的风气,最能直接反映楚人的生活习惯及审美特点,是极具楚文化特色代表之一。再加之楚国服装的研究早期多以出土的织物进行理论研究,后期转向设计应用研究,将传统元素运用在现代设作探析,以窥一千多年前楚人的生活风貌,为楚国服饰研究提供新的视角,营造积极的文化存续和发展空间。本文将采用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的研究方式,服装数字化项目大多用在服装设计中,而近年来在古代服饰复原项目中也很繁兴。如刘翔等在“唐昭陵壁画女装的3D虚拟试衣结构复原”[3]通过对唐昭陵壁画中的女性服饰款式、比例的统计分析,进行了结构上的复原;佟梦等在“明代官服的结构与数字化复原”[4]中阐述了明代文武官员服装的形制与结构特点,提出成套服装的组合建模方法,得到明代文武官员服装完整的数字化复原效果;张辉等在“基于服装数字化技术的尼雅“万世如意”锦袍复原”[5]中分析出土服装的形制,对复原服饰虚拟试穿展示,模糊综合评价最后的复原效果。以上文献都利用3D技术对古代服装进行复原研究,从而得知虚拟服装复原试穿的可执行性。因此,本文提出用CLO3D技术对楚国木俑进行虚拟复原,木俑出土实物丰富,从大量木俑种类中选择了较有特色的偏衣俑进行单独研究。楚国服装织物出土较少,且形式单一,而木俑作为墓主人生前生活的直接反映,对于现在未发掘的楚国服装具有现实依据。所以文章选择了数字化的手段可以最大程度上的还原偏衣的结构,再加之现代化的处理手段,能极大的提高了楚国服装的复原效果和传播力度。1偏衣俑款式与结构比例分析1.1偏衣俑统计分析偏衣是楚服中的“异服”,最早是楚墓挖掘后,沈从文先生结合考古材料提出湖北江陵楚墓当中出土的木俑服饰即是春秋时期的“偏衣”形象[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