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摘要:城市中的工业遗存是时代变迁的物质载体,也是城市建设发展中的灰色地带,如何把对工业遗存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使规划片区达到“文化—生态—经济”三方面的耦合,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城市触媒理论为依据,从功能触媒、文化触媒、生态触媒、交通触媒4个方面总结发电厂工业遗存的触媒特征,并以岗头柴油发电厂改造为例,通过对其建造背景、现状问题、更新改造方法以及后续使用状态进行分析,论证触媒理论在工业遗存更新改造中的可行性,期望对我国工业遗存更新改造方法提供一定理论参考。关键词:触媒理论;工业遗存;更新改造0引言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以来,城市发展迎来了从增量扩张到存量转型的历史时期,城市建设的重心转移到了对既有空间环境的提质和文化内涵的发掘上[1]。旧工业厂房由于功能过时、效率低下、生产难以满足社会需求等因素逐渐被淘汰而成为工业遗存。工业遗存是一个地区或城市在特定时期的价值特征,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历史与工业化进程,“脱胎换骨”的大拆大建虽然可以迅速解决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用地闲置等问题,但会对工业遗存造成严重破坏,丢失曾经的工业记忆。工业遗存与城市用地转型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工业遗存价值如何被挖掘并延续下去,已成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引入城市触媒理论,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如何既能保留工业遗存的历史记忆,又能使工业片区与城市发展之间耦合共生,实现区域内文化、生态、经济的全面发展。1相关概念1.1工业遗存与工业遗产宏观意义上,工业遗存是指工业革命以来与工业生产生活相关的一切物质及非物质遗留,工业遗产以及其他一般工业遗留均属于工业遗存。工业遗产是工业遗存的升华,文物价值较高,文物遗产的特殊性使其更新主要偏向于静态式保护[2]。因此,本文的重点研究对象是那些普通的、可供开发利用的工业遗存,不对工业遗产做过多探讨。1.2触媒理论及国内研究现状“触媒”原是化学中的概念,又称为催化剂,其特点是可以改变反应物的化学反应速率,但其本身不会发生任何变化。1989年,美国城市规划师韦恩�奥图和唐�洛干在《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一书中将“触媒效应”引入城市发展中,并创造性地提出“城市触媒理论”,其核心内容是:在不需要彻底改变城市中现有元素的条件下,策略性地引进新元素,通过触媒效应的发挥,促使城市持续渐进地改革[3]。国内触媒理论的应用主要从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角度探讨其运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