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相关基因的SNPs关联分析一、立论依据基因组计划(humangenomeprojectHGP)的完成及多个物种基因组的完全测序[1.2.3],为人们系统地研究基因功能及相关遗传病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还促进了单核苷酸数据库的建成,并由此兴起了一门新的学科——单碱基多态性学(SniPs,SNPology)[4]。SNPs是继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和微卫星多态性这两种遗传标记之后,出现的“第三代DNA遗传标记”。单核苷酸多态性是指在基因组内DNA中某一特定核苷酸位置上存在转换、颠换、插入、缺失等变异所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即SNPs是染色体DNA序列的某个位点上存在的单个碱基变化,如果在较大数量的人群中发生频率超过1%,即可认为是较古老的SNPs,而不是新近个体的突变事件。理论上,SNPs可以分别为二等位、三等位、四等位基因,也即DNA序列中某一位点的碱基可以是四种单核苷酸中的任意两种、三种或全部四种。然而,实际上在人类基因组中一般表现为二等位基因(biallelic),即二态性标记,非此即彼。正因为这二态性标记,在基因组筛查中往往只需+/-的分析,而不用分析片段的长度,这有利于自动化技术的应用。SNPs在人类基因中数量多,分布广,平均不到1000bp个中就存在一个SNPs位点,即在人类30亿碱基中至少有300万个SNPs[5.6]。可能是选择压力的原因,SNPs在基因组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7]。根据SNPs在基因中的位置可分为编码区SNPs(codingregionSNPscSNPs),基因周边SNPs(perigenicSNPspSNPs)和基因间SNPs(intergenicSNPsiSNPs)三类。不同的区域出现的频率不同,彼此可相差100倍[7]。编码区域核苷酸多样性为其他区域的四分之一,而且其中约一半为非同义突变[8]。随着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人类即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后基因时代的重点已由全基因组序列测定转移到了对基因组中个体基因多态性和功能的研究[9]。个体基因多态性的主要形式是SNPs,随着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及生物信息学等学科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主要是基因组DNA序列中的这些SNPs变异造成了人类在身材、体形、肤色、对疾病的易感性、疾病表型和对药物治疗反应等方面的显著差异。自从1996年[10]SNPs被公认为“第三代DNA遗传标记”以来,研究SNPs与疾病的相关性方兴未艾。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日新月异,遗传药理学、药物基因组学也得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个体化医学的概念也在此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怎样基于遗传药理学的发展而发展个体化医学,已成为现实可能,并开始在临床医学中得到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