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示例版题目:真核起始因子X-Y轴调控糖基转移酶对肠癌肝转移的作用机制摘要: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中,肝、肺转移是最常见的转移模式,对其机制一直未能阐明。申请者在前期工作中建立了大肠癌远处转移的特征分子谱式,在肝转移相关分子标志中,发现真核起始因子Z家族的成员:X和Y具有关键调节作用。X-Y轴能够介导大肠癌肝转移的发生,X可促进细胞获得运动能力,并且在转移灶中通过Y的相互作用促进细胞异常增殖。进一步实验证实,X能调节下游糖基转移酶,可能存在激活肠癌细胞膜表面半乳糖残基,从而通过与肝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相互作用而使肠癌细胞“定居”于肝脏的机制,可见X-Y调节轴对于大肠癌肝转移至关重要。本项目拟在此基础上,从大样本回顾性分析中总结X-Y对于结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相关性和预后判断价值。同时,在细胞和动物模型中进一步深入探讨其在结肠癌肝转移调控中的作用方式和调控分子机制,解析下游效应途径及靶点。(一)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4000-8000字):一、立项依据大肠癌是一种发生在结肠或者直肠中的癌症,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每年新发病人约八百万,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0%-15%,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的第三位[1]。随着手术、化疗、放疗水平的提高,大肠癌患者的生存率有了较大的提高,但远处转移是影响其预后的最主要因素。在美国大肠癌中有90%的死亡由肿瘤的远处转移所致[2]。所以,通过对大肠癌转移机制的研究,正确认识大肠癌术后转移模式,对于制定合理的术后随访方案,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高生存率至关重要。大肠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是肝脏和肺。对于肝转移,人们更多的把原因归结为解剖因素,结肠是通过门静脉系统回流进入肝脏,所以认为大肠癌的首发转移部位往往在肝脏。但是很多临床研究发现大肠癌患者术后转移可以绕开肝脏而首先出现在肺部甚至是甲状腺转移[3-6],有报道出现首发肺转移的大肠癌患者最高可达患者总数的6%,已经相当可观[7],这就对我们的随访策略提出挑战,对于大肠癌患者即使术后没有肝转移,也不能放松对肺部的检查。而申请者在前期临床研究中,通过对本院486例行根治手术的大肠癌患者资料研究后发现:主要通过门静脉系统回流的高位直肠癌和通过体循环回流的直肠中、低位直肠癌的术后肺转移率和肝转移率都没有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决定大肠癌的术后转移模式的因素并非仅仅解剖可以阐释。近年来研究发现包括原发肿瘤的分期,术前放化疗,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