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9卷第5期SHANTOUUNIVERSITYJOURNAL(HUMANITIES&SOCIALSCIENCESMONTHLY)Vol.39.No.52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论黎紫书《流俗地》的叙事特征李礼(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83)摘要:作为马华文坛上独树一帜的作家,黎紫书的小说向来不落白,其新作《流俗地》以盲女银霞看不见的“视域”为辐轶点,折射出南洋华人底层众生相,娓娓道来小人物俗世中的沉浮悲欢。“大成若缺,其用不弊”,“盲”作为一种方法论,成为黎紫书践行其小说实践的有效途径。黎紫书运用在地化经验深情回望故乡,写出马来华人隐秘的爱与痛。与此同时,《流俗地》的“写实”倾向也标志着黎紫书的创作新变,显示出马华文学崭新的特质与可能性。关键词:黎紫书;《流俗地》;叙事特征;在地经验;马华文学中图分类号:1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225(2023)05-0078-08马华文学自诞生之日起,便肩负着“马来”与“中国”,“国族”与“华族”,“他乡”与“故乡”“在地”与“离散”“他者”与“自我”等重大命题,这些相互辩证又反复纠缠的命题充斥着马华作家的写作。作为华文文学中一个“边缘的部分”,马华文学处于“失语的南方”,“马华作家的身份始终是离心的,隐匿的”,但“失语的南方”却频有惊喜。李永平、张贵兴、黄锦树等人孜孜不倦地用自已的小说实践发出马华文学自己的声音,成就了马华文学的绚烂,并建构起马华文学自身的尺度。殖民暴力、死亡、雨林、马共等因素幻化成马华作家小说中的常用符码,用以宣泄创伤、铭记或再现华族在马来亚的历史。不同于李永平、张贵兴、黄锦树等60年代生人,70年代出生的“黎紫书有其引人注目的独特素质"2,“在她生长的经验里,60年代或更早华人所遭遇的种种都已逐渐化为不堪回首的往事或无从提起的禁忌。"3因而相较于李永平、张贵兴、黄锦树等人,黎紫书的笔触并收稿日期:2023-02-21作者简介:李礼,女,河南驻马店人,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不激进暴烈,而是更为妥帖细腻,运用在地化的视角把国族问题、语言问题、身份认同、乃至宗教等等,纳人到日常生活的普遍环境里,观察伴随着国家政治历史不断变动下马来华人的沉浮悲欢,并从中映照出人性的光影明灭。《流俗地》是黎紫书继《告别的年代》之后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时隔近十年,黎紫书用《流俗地》再度惊艳马华文坛。不同于《告别的年代》中种种令人眩目的后设技巧和手段,《流速地》回向“平实”,更加“落地”,黎紫书用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