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知识管理摘要在家文化背景下,“父子有亲”的伦理规则在中国传统技艺传承性创新实践中表现出内生性的代际推动力。本文在调研汾酒酿造技艺传承的基础上,以纪录片《千城百匠》中种类丰富的传统技艺传承事例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驱动知识传承性创新活动的内生动力。研究发现,“父慈子孝”的代际交往产生了知识传授与继承的个人意愿;“父严子顺”的代际关系之道有利于技艺性知识的传授与吸收;由“父子有亲”所形成的传承性动力有利于促进技艺知识继承性创新。进一步发现,随着个人身份从子辈到父辈的转变,父与子、师与徒的代际关系交往活动推动了传统技艺传承;在代际关系身份维持过程中,代际关系交往带动了新想法产生、接受与创造转化,推动了技艺传承性创新。研究表明,在“父子有亲”文化背景下,父子间或师徒间的代际交往塑造了中国传统技艺传承性创新模式。关键词“父子有亲”;代际交往;传承性创新;中国传统技艺;叙事法引言在当今面临不确定性变化实践中,创新活动越来越成为支撑企业健康发展的主要手段,知识传承是创新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然而,当前创新理论主要聚焦于价值理性规则来探究创新驱动力,[1]如以激励手段来驱动创新等,[2,3]很少关注企业隐性知识在代际传承与创新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4]隐性知识转移根植于企业的日常关系交往,隐藏于“日用而不知”的个体经验和关系规则中。殊不知,如果过分鼓励价值导向的知识创新,往往导致新知识难以落实,甚至会造成创造性破坏。[5,6]现有研究指出,创新活动应以关系维持作为约束条件;[7]如果忽视创新过程的关系规则,所谓创新就很难落地,或在应用中产生结构性破坏。[8]换言之,一旦脱离或背离与人相处的关系之道,知识共享与创造活动就可能产生负面效应。现有理论强调了隐性知识的转移与共享对代际传承及企业创新绩效的重要影响,[9]但很少在代际伦理的文化背景下探究隐性知识转移与创新的引导与推进原理。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中国传统技艺传承实践普遍存在于代际关系交往过程中;每一代人既是技艺性知识的继承者,又是技艺性知识的传授者,而中国传统的伦理规则为传统技艺传承提供了驱动代际交往的内生力。[10]因此,传统技艺传承性创新在一定程度上遵循家文化背景下“父子有亲”的伦理规则,这种“自下而上”的代际推动力是传统技艺实现代际延续并与时俱进的重要源泉。[11]例如,传统工艺、前人经验等隐性知识传承实践,往往沿着家庭制的父子关系或师徒制的“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