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5FineArtExploration|美术探索|当下中国画创作的“有形”与“无形”之病石头摘要:造型乃画家研究和探索的关键问题,本文探讨了五代后唐时期荆浩所谓的“有形之病”与“无形之病”,表明在中国画创作时要明晰事理、物理,以形写神,规避造型上的“二病”。文章结合当下的中国画创作,研究了画家在创作方式与思想观念上存在的问题,指出创作要注重对客观世界的体验、形象的主观化表现与对历史经验的考察,以作品彰显画家主观情感与精神内涵,而不只是依赖照片的作画方式。关键词:有形之病无形之病造型新媒体工具近代以来,传统中国画不断遭受来自西方艺术文化的冲击,国内一些文化艺术领域的激进者也对中国画的前途质疑,“中国画穷途末路”的声音始终在耳边回荡。然而,脱离了传统文化语境下的中国画并未消亡,而是在当代完成了艺术形态的转型,并在政府与艺术家群体的助推下,涌现了一批反映劳动人民与美好生活的现实主义中国画,可谓成果丰硕。但是,如果我们将传统经典作品与当下中国画创作进行比较,就会感受到明显的差距,一些中国画创作明显缺乏情感的摄入并且还存在着模仿和照搬照片的痕迹。究其缘由,或是因为当下一些中国画家缺乏对传统绘画思想和艺术创作规律的考察,从而导致艺术创作脱离客观实际而选择借鉴照片。因此,对荆浩《笔法记》中“二病论”内涵的阐释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传统绘画理论的价值及思想高度,这对当下画家而言有着警示作用。一、荆浩《笔法记》中“二病”论的内涵荆浩(850—911年)在《笔法记》中提出绘画创作要尊重客观自然的一般规律,表明绘画创作要规避“有形”与“无形”之病,这不仅是对画家创作实践的警示,也是对画家创作的基本要求。所谓“有形”与“无形”之病,荆浩的具体表述为:“有形病者,花木不时,屋小人大,或树高于山,桥不登于岸,可度形之类也。是如此之病,不可改图。”[1]4而对于“无形之病”,荆浩的解释是“气韵俱泯,物象全乖,笔墨虽行,类同死物,以斯格拙,不可删修”[1]4。概言之,荆浩认为的“有形之病”是指画家的作品中存在比例大小失调、透视关系以及整体布局不当等问题。而“无形之病”是指画家造型能力较弱,不能较准确或生动地表现客观物象。世间事物皆有其产生与变化的规律,诸如季节更替、日月盈亏、花木枯荣,这些都是随着时序而变的情状。在空间的变化规律方面,有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近实远虚的视觉感受。一般而言,客观的现实世界不可能存在时空穿越,一切事物皆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