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杨宏雨ꎬ历史学博士ꎬ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ꎬ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ꎮ学术史谭«学术界»(月刊)总第303期ꎬ2023.8ACADEMICSNo.8Aug.2023«星期评论»对科学的认知与推崇杨宏雨(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ꎬ上海200433)〔摘要〕«星期评论»是五四精神的产物ꎬ在反科学思潮日渐滋长的背景下ꎬ该刊喊出了“科学万能”“科学万岁”的口号ꎬ不仅从理性救国、社会改造、破除迷信、思想启蒙等方面探讨了科学的意义ꎬ还从方法论的角度ꎬ把“研究与批判”确定为科学的精神ꎬ是五四时期科学思潮的拥护者和助推者ꎮ在对中国社会改造之路的探索中ꎬ«星期评论»把以科学为基础的机器工业看作是现代文明的条件和关键ꎬ认为中国的社会改造既要发展“科学的机械工业”ꎬ又要构建一个合乎科学、人道要求的分工协作的互助社会ꎬ这一思路带有明显的社会主义色彩ꎮ〔关键词〕«星期评论»ꎻ科学万能ꎻ科学精神ꎻ机械工业ꎻ互助社会DOI:10.3969/j.issn.1002-1698.2023.08.015一、科学万能、科学万岁«星期评论»是五四精神的产物ꎬ是«新青年»领导的新文化阵线中的一支重要力量ꎮ«星期评论»高度推崇科学在社会变革中的价值ꎮ在该刊的创刊号上ꎬ戴季陶直言“科学万能”ꎬ并三呼“科学万岁!”〔1〕这意味着科学在近代中国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ꎮ«星期评论»从多个方面探讨了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ꎮ(一)科学与启蒙“启蒙”一词来源于法语lumièresꎬ意思是光明ꎮ康德认为:“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ꎮ”〔2〕启蒙的目标包含自主、理性、进步、解放等多方面的内容ꎮ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提出的六大主张:“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像的”ꎬ〔3〕代表了五四时代中国启蒙运动的要求ꎮ在«星期评论»上ꎬ沈玄庐等人高度肯定了科学在解放、进步中的作用和意义ꎮ沈玄庐指出:科学知识是“应用的工具”、解放的武器ꎮ“如果我们没有工具之先ꎬ便不必妄想良好的工作ꎮ凡是应付政治法律等等ꎬ都应该有圆满的知识ꎮ———不然ꎬ‘未能操刀而使之割’ꎬ结果徒有解放的空言罢了ꎮ”〔4〕廖仲恺也非常强调科学知识在解放中的意义:“无论要造那一个解放ꎬ总要靠自己自觉、自己要求、自己奋斗ꎮ从道德上、知识上、体育上准备过自己解放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