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一、中国画概述中国画是一种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经过几千年的革新和发展形成的独具地区和民族特色的绘画形式,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1]。战国时期出现的帛画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工笔人物画,到秦汉时期,人物形象更加生动,至隋唐呈现出典雅整洁的成熟绘画风格。在唐代,工笔人物画真正走向成熟。另外,在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花鸟画得到了全面发展。元代绘画是整个中国绘画史的分水岭,文人画开始成为画坛主流,书与画逐渐融合,在提升中国画艺术表现力的同时丰富了国画承载的文化内涵。中国画主要以笔、墨和纸为创作工具,追求线条和墨迹的灵动流畅,强调构图,赋物神韵,包容内敛,与讲究色彩明暗、透视规律的西方绘画迥然不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艺术创作领域与多元文化进一步融合。得益于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艺术创作形式和丰富的精神内涵,中国画得到了重视与发展,在新时代彰显着旺盛的生命力。从表现形式上看,中国画主要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种。工笔画崇尚写实,追求形与取材的相似,要求“有巧密而精细者”,是一种以精致细腻的笔法展现事物详尽特点的表达方式。工笔画创作过程中一般需要先画好稿本,随后附上涂有胶矾的宣纸或绢,并用小笔勾勒、层层渲染,以白描、罩染、分染、皴染等技法,达到“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的形神统一境界。与工笔画不同,写意是通过对取材核心内容的提取与再创作,以追求神韵和表现张力为目的,运用笔墨对客观事物进行表现,从而传达创作者主体思想、营造意境的一种艺术创作手段。二者相比,工笔画更侧重于细节和写实,其历史悠久,在两宋时期逐渐走向成熟,后伴随西方绘画技巧传入国内,开始融合多元绘画理论,在保持线条流畅、灵动的同时丰富了取材和创作手法。从表现内容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类。其中,人物画从题材类别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奠定了人物画以线条为造型语言的基本特点[2],且随着绘画工艺的不断进步,逐渐出现了以精细工整为主要表现风格的工笔人物画。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人本位的审美关注逐渐增加,画家将重心从细化人物轮廓发展为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神韵,并在唐代达到了表现手法、绘画理论和构图创作的巅峰。宋元时期,受到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影响,人物画发展陷入停滞阶段。到了清代,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人物画无论是题材、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