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eral,No.240JournalofFujian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总第240期)No.3,2023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D0I:10.12046/j.issn.1000-5285.2023.03.009从项目制到共同体构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运行向路张兴祥,何昊翰(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福建厦门361005)摘要:改善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和重大战略任务。当前,项目制由于促进了弥散性的主体、资源、行为的整合,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中获得广泛运用,并为塑造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之“形”产生了积极正向的成效。但是项目制具有的一次性、有限任务特征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要求的整体性、持续性之间形成矛盾,“项目展示”的浅表性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所要实现的乡村“文明扎根”之间存在张力,以价值共识为前提、以责任共担为依托、以利益共享为目的的治理共同体成为破解项目制运行限度、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升级的必然趋势。治理共同体需要在主体结构上向“社会-生活共同体”转换,在运行机制中培育参与主体的新动能,并以长效管护机制和乡村文化再生产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农村人居环境;项目制;治理共同体中图分类号:D4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285(2023)03-0091-09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进行强调,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①。改善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和重大战略任务,是我国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经之路。近年来,随着全国各地以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深人推进,国内学术界显现出浓厚的研究兴趣。在已有研究中,多数学者的视角主要集中在宏观理念、多元主体和微观对策层面,阐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意蕴,并在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农村“厕所革命”政策下乡过程、村容村貌改造等典型经验的研究中,细致观察政府、村民、企业及社会力量等多方主体的持续互动关系,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举措。如:吕建华等认为收稿日期:2023-03-01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新时代高水平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研究”(22BKS139);福建省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