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清代改土归流是西南等地从因俗自治转向国家法治、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重大事件,是中国土司文化与中国土司问题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学术界研究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收稿日期:2022-10-12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中国边地土司国家认同研究”(20BMZ023)作者简介:彭福荣,男,重庆涪陵人,长江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土司问题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向云峰,女,重庆酉阳人,长江师范学院文学院学生,主要从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历史文化研究。【主持人语】改土归流是明清王朝一项历时长久的政治制度变革,更是清代在西南边疆从因俗而治转向依法而治、构建大一统中国的重大举措,历来是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等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新中国建立以来,学者们从改土归流的背景、目的、措施、进程、影响、地位等多个方面开展了研究。彭福荣、向云峰《清代改土归流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从民族政策、土司制度、区域与民族三个视野下的改土归流进行研究,并对清代改土归流研究的成就和展望等四个方面对学界关于清代改土归流的研究进行了学术梳理,认为此项研究已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专题论著不多、学术观点主观片面和国内外学术对话不够等缺陷。我们认为,此文在清代改土归流学术史回顾方面是较为全面而系统的,有助于深化中国土司问题研究以及完善中国土司学的理论建构,有助于从国家治理体系能力与边疆内地发展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视角深入探讨这一问题,以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龚荫先生《中国土司制度史》是中国土司制度史研究的力作,分为上中下三编,其中下编“各家土司纂要”,对边疆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所设置的土官3千余家2万余人,一一做了编纂与稽考。黄念、李士祥《<中国土司制度史>中明代土司承袭校补——以<明实录>为依据》一文,对龚先生著作中所列明代土司承袭次序,尚有个别遗漏的地方进行了校补,一共校补土司43家,其中四川14家,云南10家,贵州7家,广西5家,湖北5家,湖南2家,补充土司承袭人员共93名,我们认为该文对龚先生的著作具有拾遗补阙的意义。(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陈季君)清代改土归流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彭福荣,向云峰(长江师范学院文学院,重庆408100)摘要:学术界从民族政策供给、土司制度设计和区域与民族实践等视角研究清代改土归流,呈现出成果涌现、领域拓展、方法创新的发展趋势。专家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