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重塑全球—地方互动的研究进展与展望匡爱平1,2,3,汪明峰1,2*,张英浩1,2,4(1.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200062;2.崇明生态研究院,上海202162;3.新加坡国立大学地理系,新加坡117570;4.伯明翰大学战略与国际商务系,英国伯明翰B152TT)摘要:全球—地方互动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议题,然而关于数字化和全球—地方互动还缺乏系统的探讨。论文通过梳理数字化发展以来经济地理学的重要转向,探讨地理学者关于数字化的认识论,建构数字化与全球—地方研究的理论关联,厘清相关研究中空间观与理论范式的转变。研究发现,关于数字化的认识逐渐超越了孤立、静态和被动的技术论局限,转向更加强调关系、动态和开放的理解。数字化已经深刻参与到全球经济景观塑造、生产关系重组和区域发展中。已有研究从全球价值链、全球生产网络和数字生态系统等理论框架来理解数字化的深刻影响,并关注其在企业关系、空间效应和互动机制等方面的重塑进程。最后,基于中国城市与区域的数字经济发展实践,提出中国情境下数字化与全球—地方互动研究的可能理论创新与未来研究展望。关键词:数字化;全球—地方互动;重塑;关系视角;中国情境当前,数字化已广泛渗透到经济空间实践中,并逐渐成为全球新兴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随着各国数字贸易的发展以及传统经济的数字化转型,经济全球化日益成为数字经济的全球化[2],数字化促进了全球价值链和生产网络的产业结构调整和重新布局,并进一步重塑了技术创新、资本积累与区域发展的交互关系[3]。尽管如此,在有关全球化的地理研究中,对数字化空间效应的探讨明显不足,新兴的跨境电商、云计算、区块链等产业部门对地方发展的影响亟待关注。因此,数字化时代的全球化与地方发展需要被重新认识和理解。然而,经济地理学面临的挑战不是简单地将数字化的影响视为克服距离和地方粘性的过程,而是需要针对数字化重塑生产和消费实践的作用机制进行理论化。这些实践与日常经济、社会、文化交织在一起[4],存在多维度和多尺度的非均衡性,需要结合地方的关系情境展开实证分析与理论思考。目前,关于数字化与全球—地方互动的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特别是在国内地理学研究中,缺乏对数字化本质及其对经济全球化重塑的理论探讨。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2021年12月国务院发布《“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中国数字经济即将进入“深化应用、规范发展、普惠共享”的新阶段,对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