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ChinesenationalExpo中国民族博览ChinesenationalExpo记述、论述胎教问题。这一时期中医学说逐步形成,医学家将胎教与医学、生理学相结合,例如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南宋医学家陈自明等人都在自己的著作中说明了胎教的内容与方法。孙思邈提出了要“弹琴瑟,调心神”,“和情性”,“节嗜欲”,“居处简静”“庶事清净”。[5]陈自明提出了“常日谈正言,身行正事”、“看诗书”等主张。在今天看来,仍然是积极健康的胎教方法,仍然是符合科学要求的。(三)明清时期的胎教随着我国古代医术的发展,隋唐以后至明清时期的胎教理论,逐步完备并且科学化。清朝末年,维新运动思想家康有为在《大同书》提出“因感成孕”,“怀感人胎”,认为外界事物对孕妇以及胎儿的影响巨大,主张将胎教纳入教育体制,即由政府设立专门的胎教机构——人本院为孕妇服务。这足以见得中国的胎教理论和实践,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同时也为音乐胎教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世界的胎教研究,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二、音乐胎教方法探究1985年英国《妇产科学杂志》发表“胎儿可以学习吗”的一篇文章,通过一系列实验,论证了胎儿可以听到母亲和外界传入子宫内的声音,包括说话和音乐。文章认为胎儿是有记忆的,在宫内也可以进行学习。音乐这门声音艺术,具有非语义性和非描绘性的特征,它不仅具有认识和教育的功能,还有美育和实用的功能。正如美国华裔音乐治疗家刘邦一、胎教的起源追溯在我国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就有“胎病”的论述,这比希腊学者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胎教观点早一千多年。中国古人实行胎教,最初开始于西周时期。古代胎教(截至明清时期)大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秦汉时期;第二,唐宋时期;第三,明清时期。(一)秦汉时期的胎教秦汉时期胎教学说初步形成。这一时期的胎教思想认为母亲的一举一动、一思一言与胎儿的发育息息相关。中国历史上最早实行胎教情况的记载,见于汉代的著作:贾谊的《新书》和《大戴礼记·保傅》。他的两本著作总结记载了先秦时期古代帝王家庭有关胎教的情况,书中论述了在临近生产的一段时间内,王后不听不符合礼乐的音乐的观点。除了统治者重视胎教外,一些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也都很重视胎教。例如将《楚辞》编订成书的西汉伟大文学家刘向,他的《列女传》中,记述了他的观点:“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