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SFXYXB30武当武术的形成与巴文化的影响甘毅臻(汉江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湖北十堰442000)[摘要]秦代,县以山名而立武当县.通过文献资料研究与实地考查,对武当地域文化及武术活动的状况脉路进行梳理.发现:尚武崇勇的巴人从夏至战国时期已经在这里居住活动了近2000年,“武当(山)”是巴文化的烙印;在“武王伐纣”时,持仗而舞的“巴渝舞”源自于武当巴人.以“地域文化———武术文化-地域武术文化”[1]的观点来看:“巴渝舞”是最早的武当武术套路雏形.武当武术是巴民族文化精髓的结晶.[关键词]巴;武当山;巴渝舞;武当武术[doi]10.19575/j.cnki.cn42-1892/g4.2022.06.08[中图分类号]G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3734(2022)06—0030—041武当山的地理文化及范围武当山麓由大巴山脉北部与南秦岭山脉的余脉组成.整个山系呈近东西方向展布,西北端起自湖北与河南、陕西三省交界处,东南端延迄湖北襄阳市南.汉水自西向东穿越武当山峦.其主峰屹立于现在的鄂西北十堰丹江口市(原武当县、武当郡、均州、均县)内的汉水上游南岸.历史上的武当县、武当郡等行政区域名,皆因境内武当山而得名.《汉书·地理志》:“武当,班固无注,则是秦以武当为县名”;《太平寰宇记》:武当县“本汉旧县,属南阳郡,取武当山以名县”;明代的《襄阳府志》:“秦为武当县,属南阳郡”.关于武当山的地理范围,史料上也多有记录:如南朝郭钟产撰写的《南雍州记》:“武当山,广圆三四百里”;宋代乐史的《太平寰宇记》中记载“武当山,区域周回四五百里”;明代以后所修纂的《太和山志》大多称为:“周回八百余里”,泛指整个山麓.现代武当山道教及学术界均认可这种说法.从这些史料上可以推断:武当山名早于武当县名,时间上应在秦以前;山麓地理范围八百余里.2武当与巴2.1武当山是巴人的发祥地尚武崇勇的巴人古老而神秘,频繁的出现在夏、商、周、春秋、战国时代的各种史料中.《山海经·海内南经》有云:“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巴)人请讼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乃执之.是请生,居山上.有丹山西,丹山,在丹阳南,丹阳巴属也”.因此“丹淅之地———丹阳学说”是关于巴起源与所在地的一个重要学说.关于丹阳的地理位置,《水经注·丹水》《中原楚文化研究》《中国军事通史》等文献资料笔者认为:即武当山主峰下东北端的丹江口库区,这里是湖北丹江口市及河南淅川县与陕东南相接壤.是丹江汇入汉水的入口.丹江亦即丹水,传说尧的长子丹朱葬于此地而得名.中国古人认为:山南水北为之阳.丹阳即在丹水的北岸.关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