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卷第1期2023年2月古地理学报JOURNALOFPALAEOGEOGRAPHY(ChineseEdition)Vol.25No.1Feb.2023文章编号:1671-1505(2023)01-0180-18DOI:10.7605/gdlxb.2023.01.012雄安新区雾迷山组岩溶热储成储机制及发育模式*郭瑞婧1,2纪友亮1,2马铮涛1,2万宏峰1,2杨栋吉1,2季汉成1,2鲍志东1,2周勇1,2房超1,2鲁锴1,2刘金侠3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3中国石化集团新星石油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083摘要雄安新区雾迷山组地热资源丰富,研究其岩溶热储特征及其形成机理对于雄安新区清洁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前人已经对该区雾迷山组油气储集层的分布、古岩溶、成岩作用、储集空间等特征做过一定的研究,但对于该区雾迷山组地热资源的成储机制、特别是3期岩溶等成岩特征尚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充分利用野外露头、岩心、薄片和测录井等地质及地球物理资料,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的分析,对雄安新区雾迷山组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岩溶热储的成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建立了雄安新区雾迷山组岩溶热储的发育模式。结果表明:(1)雄安新区雾迷山组主要岩性为白云岩,主要的储集空间为次生孔隙和构造缝—构造溶蚀缝,热储孔渗变化较大;(2)雄安新区最主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是3种溶蚀作用,包括同生—准同生溶蚀、表生溶蚀和埋藏溶蚀,主要破坏性成岩作用是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3)根据构造演化、岩心及测井资料,将表生溶蚀作用划分为3期,分别是芹峪期、印支期和燕山—喜山期。芹峪期雾迷山组局部出露遭受淋滤,形成的溶孔经后期改造后不易识别;印支期大部分区域抬升并遭受淋滤,形成高孔渗储集层,后期遭受了进一步改造;燕山—喜山期是雄安新区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泛的表生岩溶作用形成期,对前期的储集层进一步淋滤、改造,形成大范围的优质储集层。最后提出了雄安新区雾迷山组优质岩溶热储的成储机制与模式,指出了岩溶热储的有利发育区。关键词雄安新区雾迷山组岩溶热储压实胶结表生溶蚀燕山—喜山期第一作者简介郭瑞婧,女,1994年生,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博士研究生。E-mail:wo2666007@163.com。通讯作者简介纪友亮,男,1962年生,博士,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储层地质学和层序地层学。E-mail:jiyouliang@cup.edu.cn。中图分类号:P588.24+5文献标志码:A*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编号:2018YFC0604304,2017YF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