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Magazine101作者简介:曹燚,女,汉族,江苏苏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社会文化研究。务工者的“居民化”—和静县巴润镇的调查文>曹燚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7摘要:本文从人类学的角度介入,以省际人口迁移定居为研究背景,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期的新疆和静县巴润镇外来务工群体的田野调查,分析了务工者定居巴润镇的“推力”和“拉力”因素以及务工者的抉择,最终得出结论:经济因素虽然是影响务工者定居的首要因素,但其在巴润镇定居的决策不仅于此,还掺杂着许多社会文化因素。关键词:务工者;居民化;迁移;嵌入;共生新疆地处祖国西部,地广人稀,农村发展种养殖业对劳动力的要求较大,而本地人口并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内地许多省份如四川、河南等地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面积不足,这对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农村人口的生存发展形成了阻碍,使这些过剩劳动力不得不另谋生路。这恰好和新疆农村形成了互补,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者在填补了新疆农村劳动力空缺的同时也具有了收入来源。但在迁移的过程中除了一系列客观因素的影响外,还有一些主观因素作用。这些外来务工者流入后与当地居民杂居,各地的文化、语言、风俗等相互影响,日积月累,最终在作为流动人口“流”还是“留”中选择了后者。在这些人融入迁入地的过程中,他们的身份认同经历了由异乡人—两半人(半外地半本地人)—本地人的梯度变化。一、田野点及研究对象本文调查的地点是巴润哈尔莫敦镇,隶属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和静县下辖的巴润哈尔莫敦镇(以下简称“巴润镇”),蒙古语意为“右侧有榆树的地方”,位于开都河上游南岸,面积482.71平方千米,距和静县城29千米,镇辖4个社区、8个村委会、41个村民小组,人口两万余人。[1]本文研究的对象是1995—2000年这5年间来巴润镇务工并在此定居的10户人家(详见表1)。这10户有很多的共同点,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夫妻结伴来新疆务工,且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其中初中文凭占50%,小学文凭占到30%,高中及以上只占到20%,可见这些务工者的文化水平都处于中等偏低的水平。受文化程度影响,他们的职业选择技术含量较低,对预期的生活水DOI:10.16645/j.cnki.cn11-5281/c.2023.04.046102国际公关研究平要求比文化水平较高的人群低,比较容易满足,这类人群更喜欢安定的生活而不是四处迁移。二、务工者迁移的动因(一)迁出地推力因素定居巴润镇的农民工主要来自人口大省,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