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观点154就业与保障2023.4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原因及对策分析文/杨红娟李文英卢江涛冀明摘要:“慢就业”现象的产生与社会、高校、家庭、大学生主体息息相关,因此解决“慢就业”问题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进行价值引领,激发就业内生动力;强化生涯指导,提高学生求职能力;协同家庭教育,营造良好就业氛围;深化校企合作,整合多方就业资源。关键词:“慢就业”现象;就业形势;求职能力;内生动力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特别是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高校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稳就业”和“保就业”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然而,在国家和政府部门全力以赴促进高校就业时,高校毕业生群体中“慢就业”的现象却越来越严重[1]。探究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成因,分析针对“慢就业”现象的解决对策,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一、高校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国内对“慢就业”的讨论开始于2015年,相关研究主要针对大学毕业生的“慢就业”现象[2]。在中国知网上查找与“慢就业”相关的文献,可以搜索到与其直接相关的结果有325条,其中硕士论文占了5篇。总体来看,在现有的研究中,关于“慢就业”现象的研究相对不多,但也有所增长,仅2021年与“慢就业”相关的文献就有153篇,这也充分说明了“慢就业”问题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但对于“慢就业”,目前仍没有统一规范的界定。多数学者认为“慢就业”与国外的“间隔年”现象相似,指毕业生以游历游学、继续深造、反复备考、尝试创业、等待就业等各种方式暂时不就业的情况;也有学者认为,所谓“慢就业”是指大学毕业生因各种原因延长工作选择时间,导致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没有从事较为正式、相对稳定的工作[1]。对“慢就业”现象,不同的人也有着不同的声音,有赞成者,也有否定者。否定者认为,“慢就业”的大学生不能积极应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反而一味地等待和观望,甚至在父母的过度保护下选择逃避就业,是不可取的行为[2]。赞成者认为,“慢就业”的大学生对自己有着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只是暂时处于未就业的状态,目的是希望通过一段时间去努力提升自己,从而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2]。也有学者将“慢就业”现象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进行讨论和分析[1]。广义上的“慢就业”主要指的是在行动上的“慢就业”,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