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VIRONMENT&ECOLOGYENVIRONMENT&ECOLOGY【美术理论研究】艺术的发展往往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呈正相关,先秦至两汉这一时期改革与争霸战争并存,政治经济促进文化繁荣发展,贵族阶级衰落,士阶层在社会的作用日益重要。随着民间聚众讲学之风的兴起,产生百家争鸣之局面,学术思想空前活跃,由此也萌生了关于绘事的思考。现存有据可查的先秦时期的绘画理论可谓屈指可数,虽然如此,一些早期文献典籍中仍然可以寻觅到先哲们对绘画认识的蛛丝马迹。就诸子百家自身而言,这些只言片语不过是借绘画宣扬某种他们认为是真理的哲学观念和学术思想。尽管他们醉翁之意不在酒,涉及绘画的议论也并不详尽,但从中足以体会诸子们对形神关系的基本论断,如形似为先、重神轻形,以及形神关系的创作与审美标准。中国画论不仅是历史的,还是现实的,早期形神观念具有思想启蒙性质,为中国绘画美学勾勒了一个范本和宏大蓝图,因此在当代同样具有研究意义与研究价值。儒道哲学是中国古代人生观、价值观的立足之本,也是中国画审美标准建立的基础[1]。在儒道思想的指引下,早期绘画理论注重精神教化,强调艺术对人的内在感化作用。从《周易·系辞上》的一段记述里,已然可以看到有关“形”“神”的印迹:“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2]这段关于绘事的记载对绘画的原因做了概括,旨在说明绘画的鲜明视觉性与特殊的社会功能。圣人看到天下万物最为纷繁复杂,便遵循“观物取象”的原则,使用八卦模拟它的形状和容貌,用合适的物形来进行取象,这就叫作卦象,之后通过卦象令人联想、引申,使普通人明白深奥的道理。由此可见,该论述初次涉及形神问题,阐明了形似为先的道理,本意并未提及绘画,而是借八卦去模拟万物形容,通过“寓形于理”的方式,寄托对天地万物的深层思考。对于儒家思想引领上风的先秦时代,这种以“理”为先的认识方式是自然而然的。无论有意无意,这一理论切入了艺术本质的一个方面:形与神的本质问题。无独有偶,与儒家思想一脉相承的荀子,在《天论》中也阐明了形似为先的思想:“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焉,夫是之谓天情。”[3]漫长的中国封建时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古人早已习惯于将生死交付给神秘莫测的命运。观星、卜卦、祭天、祈雨、求神,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人们对于人、事、物的判断与取舍。荀子反对这种所谓的天命论,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