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23年第1期JournalofGuangdongPolytechnicNormalUniversityNo.1,2023一个民族社区的节事活动与仪式研究——基于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田野调查朱雅雯(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院,广东广州510665)摘要:节庆与仪式研究是人类学学科重要的研究议题。甘南州夏河县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属于安多地区的地理范围,社区居民以藏族为主体,深受藏传佛教影响。毛兰木法会和萨噶达瓦节的案例,探讨了社区各类节事活动的仪式过程、参与体验与文化象征意义,进一步丰富仪式研究的相关理论。同时,该社区属于热门的旅游目的地,其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和宗教色彩的文化产品吸引了大量游客观光游览,展现出仪式过程中看与被看的主客互动,以及现代性与仪式过程的互动关系。关键词:仪式过程;旅游;现代性中图分类号:F5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7764(2023)01-0059-08收稿日期:2022-10-20基金项目: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项目“以中国式现代化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2GPNUZDJSO1)。作者简介:朱雅雯,博士,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讲师。作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的拉卜楞寺,每年都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和信众来此朝圣观光。该寺位于甘肃省西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境内,海拔2800多米,气候高寒干燥、常年缺氧,属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安多地区范围,藏族、回族、汉族等民族在此杂居,为民族文化交融的典型区域。社区中保存了大量的传统习俗和宗教仪式,在拉卜楞旅游热潮的带动之下,呈现出多文化之间交流的碰撞与火花。如何看待该社区的诸多仪式活动与人群体验、现代转型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从人类学的仪式研究传统谈起。一、仪式研究的人类学传统人类学在学科诞生之初专注于对于异文化的追寻,而仪式的异质性和高辨识度总是能轻易勾起人类学学者的兴奋神经。早期的研究中泰勒(2005)[1]、弗雷泽(2008)[2]等人就开始注意到仪式行为,被归类为“神话—仪式”学派,关注宗教性的表达。直到仪式研究着眼于内部意义和社会关系时,给予了仪式研究直接的推进,主要代表人物是涂尔干和马林诺夫斯基(彭兆荣,2002)[3]。涂尔干提出了著名的“神圣/世俗”的二元对立以及信仰和仪式的分别[4],而马林诺夫斯基则用一套功能论调引领了研究的潮流。之后,人类学的关注点开始转到了仪式过程,范热内普和特纳的研究成为里程碑式的研究范式。范热内普认为宇宙受到周期性的控制,而这种控制也反映在人的生命历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