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研究抗菌药研究(yánjiū)(yánjiū)的新进展的新进展第一页,共四十七页。•九十年代各国首次应用的抗细菌抗生素共24种,其中有头孢菌素14种,碳青霉烯2种,青霉烯1种,β一内酰胺酶抑制剂与其制剂1种,氨基(ānjī)糖苷、大环内酯与安莎类抗生索各2种。新上市的合成抗菌药共10种,包括喹诺酮类化合物9种和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1种。还有一批颇具特色的新抗菌药正在研究开发中。第二页,共四十七页。一、头孢菌素(tóubāojūnsù)•20世纪90年代(niándài)以前,头孢菌素已由第一代发展到第三代,抗菌谱陆续扩展,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明显增强,各国使用的主要品种已有40余种。90年代(niándài)上市的新头孢菌素共14种,按其性能,属于第三、四代的品种有11种,包括注射剂5种与口服剂6种。属于第二代的1种,第一代的2种,均为口服药。第三页,共四十七页。第四页,共四十七页。•表1所列前5种为注射用头孢菌素,头孢地秦性能属第三代,能增强巨噬细胞与粒细胞吞噬功能,有协同(xiétóng)杀菌作用为其特征。•头孢匹罗、头孢吡肟、头孢唑兰与头孢瑟利4种为第四代头孢菌素,对染色体介导的和部分质粒介导的β-内酰胺酶稳定,因而对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厌氧菌显示广谱抗菌活性。与以往的第三代品种相比,增强了抗革兰氏阳性菌活性,特别对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有很强的活性,头孢匹罗和头孢唑兰对一般头孢菌素不敏感的粪链球菌亦有较强作用,头孢瑟利还有较强的抗MRSA活性。第五页,共四十七页。第六页,共四十七页。第七页,共四十七页。第八页,共四十七页。•口服(kǒufú)品种中的前6种为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地尼抗革兰氏阳性菌活性优于头孢克洛,对肠球菌亦有中等程度的抗菌作用。头孢布烯对化脓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活性不如头孢克洛,两者抗革兰氏阴性菌活性均与头孢克肟相似。口服(kǒufú)吸收率高于头孢克洛,但受进食影响。头孢泊肟酯、头孢他美酯、头孢托仑酯与头孢卡品酯为酯型前药,口服(kǒufú)后在体内迅速水解成原药,Tmax为2~3h,T1/2依次为1.8、2.7、1.17与1.12h,餐后吸收优于空腹口服(kǒufú)。第九页,共四十七页。第十页,共四十七页。•头孢替安酯性能属第二代,在体内转变为头孢替安而发挥作用。头孢丙烯属第一代,结构与头孢羟氨苄相似,其3位不连甲基而代之以丙烯基,改进了抗革兰氏阳性菌活性,口服吸收优于头孢克洛,且不受进食影响。•氯碳头孢是用碳取代(qǔdài)头孢克洛主核中的硫原子,为第一个临床应用的碳头孢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