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本解读——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第一页,共九十三页。阅读危机阅读量的萎缩浅阅读、反阅读行为盛行即兴式无逻辑表达〔思想失去了酝酿和打磨的时机〕道德责任虚化无拘言行的泛滥〔释放了人们心中的魔鬼〕第二页,共九十三页。〔一〕重建我们的认识第三页,共九十三页。一位文学批评家说:“很多语文教师走上了讲台,但没有走进文本。〞第四页,共九十三页。教学两维:1.内容能力〔设计和评价能力、课堂管理、诊断和促进能力、组织才华和临场发挥能力〕2.过程能力〔业务知识、行动能力、社会能力、自我能力〕第五页,共九十三页。?变色龙?教学内容分析表核心内容主题: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通过对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的刻画,巧妙地揭露了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和虚伪,批判了它反人民的实质。环境:表现社会环境的冷清、凄凉。细节:奥楚蔑洛夫的五次变化人物:楚蔑洛夫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手法:幽默的笔调和富有讽刺意味的语言。第六页,共九十三页。?故都的秋?教学内容分析表核心内容频数样本比(45)文眼(北国的秋来得清、静、悲凉)4497.8%五幅秋景图(五个场景)4293.3%议论段的作用(第12段)3577.7%南北之秋的比较3066.6%补充写秋的诗文2555.6%第七页,共九十三页。解读完全成了贩卖,没有老师的智力劳动〔智慧、奉献〕在其中,更不可能给学生留有做一手阅读者的时机。第八页,共九十三页。?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教学内容比较内容《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文眼北国的秋来得清、静、悲凉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结构首尾呼应写景充分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器官来表达语言精彩的比喻欣赏点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练笔家乡、校园的秋、ΧΧ月色第九页,共九十三页。?我爱这土地?与?我用残损的手掌?写作背景都写于抗战时期(艾青38年,戴望舒41年)作品主题都表达了挚热的爱国之情。(艾诗表达了对敌人的仇恨和对祖国的挚热,戴诗表达了对祖国命运的关注和为祖国惨遭践踏的忧愤)主体部分结构相同(1.总分总;2.都用“我……用”领起——具体描述——,3.都用“……”进行过度)内容前后关系先描述受苦受难、饱经欺凌的祖国大地,表达内心的痛楚,然后再写对自由、光明的希望和信心。主要意象特征相同艾诗:化为一只小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戴诗:手掌用残损的第十页,共九十三页。用简单的“同质〞化解读消解了不同文章的异质美;误把“篇〞当做“类〞来读〔本来是向“类〞借力用作“解篇〞的,结果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