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kǎogǔ)發現與中國古史的重建2009/9/24第一页,共三十八页。考古學最早出現於歐洲,英文的考古學(Archaeology)一詞源於希臘語,意為「研究(yánjiū)古代之學」。Archaeology在歐洲的17和18世紀,一般是指對含有美術價值的古物和古跡的研究(yánjiū),到19世紀才泛指對一切古物和古跡的研究(yánjiū),並成為世界通用的學科名稱。第二页,共三十八页。在亞洲,日本較早接受歐洲的考古(kǎogǔ)學,最初是「考古(kǎogǔ)學」和「古物學」兩個名稱並行,明治20年(1887)以後便專用考古(kǎogǔ)學一詞。張光直認為中國近代的「考古學」一詞,可能是經過日本翻譯西文Archaeology而來的。該詞約在20世紀初才出現於中國學術界。第三页,共三十八页。顧頡剛:疑古─古史層累說馮友蘭說:信古─疑古─釋古考古發現與中國文明的起源研究(yánjiū):從一元到多元第四页,共三十八页。二○年代:中國文化(wénhuà)西來說三○至四○年代:東西二元對立說五○至七○年代:一元說八○年代以來:多元論第五页,共三十八页。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JohanGunnarAndersson,1874-1960)發現仰韶遺址。他認為仰韶文化(wénhuà)的陶器與商周青銅器和現代漢族的民俗文物相似,推測仰韶文化(wénhuà)是「中華遠古之文化(wénhuà)」。經與中亞和中東的考古比較,特別是中亞土庫曼斯坦的安諾遺址,安特生得出仰韶文化是西來的假說。第六页,共三十八页。主要立論者是傅斯年的〈夷夏東西說〉(1935),即認為中國東、西部分屬於不同的文化系統。小屯商文化與仰韶文化(Yǎngsháowénhuà)間有巨大的差別,促使當時人有這樣的認知。當時其實已經有仰韶文化層在下、龍山文化層在中、小屯商文化層在上的所謂三疊層。第七页,共三十八页。東西二元對立說認為仰韶文化向東、龍山文化向西,在河南形成混合(hùnhé)文化。1956年,安志敏在河南三門峽廟底溝遺址發現「廟底溝二期文化層」,證明河南地區的龍山文化是經由廟底溝二期文化層從仰韶文化發展而來。確立從仰韶文化到龍山文化,再到商文化的一元論。第八页,共三十八页。哈佛人類學博士張光直(1931-2001)的主張。中原地區的文化向四方發展,形成龍山化時期,最終奠定歷史時期中國文明(wénmíng)的基礎。張光直著,印群譯,《古代中國考古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第九页,共三十八页。中國史前文化(wénhuà)既不是外來的,也不是從國內某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