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页,共二十页。随着内镜设备与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诊疗水平普遍提高,内镜诊疗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为预防内镜诊疗过程中的医源性交叉感染,世界各国都相继出台各种操作指南及内镜清洗消毒规范,并组织相关部门进行检查、督导与培训。然而承受巨大临床工作压力内镜医务人员所面临的职业危害,并未引起相关部门及从业者自身的足够重视。如何加强内镜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降低(jiàngdī)职业危害,保证职业安全,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前言(qiányán)第二页,共二十页。一、内镜医务人员的职业危害(wēihài)因素1.生物危害因素2.化学危害因素3.物理危害因素4.个人及社会因素二、内镜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对策1.生物危害性因素的防护2.化学危害性因素的防护3.物理危害性因素的防护4.加强自身防护第三页,共二十页。1.生物危害因素①从事内镜诊疗工作的相关人员(rényuán)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会经常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及排泄物,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内镜医务人员(rényuán)的职业暴露风险。其中,以消化道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最为常见。据研究结果表明,与其他岗位医疗工作者相比,内镜医务人员(rényuán)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可高达90%。②由于中国为肝病大国,肝炎病毒感染人数众多,接受内镜检查的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已达到6.73%,成为威胁内镜医护人员职业安全的重要因素。一、内镜医务人员的职业危害(wēihài)因素第四页,共二十页。③随着人类免疫缺陷性疾病(HIV)、梅毒(USR)的流行,人群中的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李惠成在调查中发现,我国内镜检查前患者抗HIV抗体阳性检出率为0.17%,已超过低水平流行国家成人的感染率。④而这些病原体在内镜操作过程中则可通过医务人员的眼部粘膜及有破损(pòsǔn)的皮肤侵入体内,造成交叉性感染。目前国内大多数医院内镜诊疗前已不再做血液生物病原体检测的现状,进一步麻痹了医护人员的警觉意识,增加了感染的潜在风险第五页,共二十页。2.化学危害因素①内镜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还会接触到许多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如戊二醛(GA)、邻苯二甲醛(OPA)、过氧乙酸、多酶洗液、福尔马林液,以及乳胶手套等。在我国内镜清洗消毒时所用的GA是应用最广泛的内镜消毒剂之一。②早在20世纪90年代(niándài),国外学者Jachuck和Calder就相继指出,经常暴露于戊二醛环境中的内镜医务人员易出现呼吸道症状(如气道阻塞,咳嗽,呼吸短促)和皮肤刺激症状。③之后又有文献提到,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