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GUANGXIMINZU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Edition)第45卷第1期□2023年1月VOL.45NO.1□JAN.2023发现“交融”:对阈限理论的再诠释□周群英[摘要]阈限理论从结构与交融的互动中解释社会过程,但学界对交融的认知与探讨并不充分,交融被结构所遮蔽。仪式可以辨识出“分离-边缘-聚合”三个阶段,边缘是两者之间的阈限。在阈限阶段各种规范与准则失效,社会关系处于交融形态。交融具有双重意涵:一是指个体间可感知的同质关系与情绪体验,二是指与“结构”截然相对的社会关系模式。交融有着无结构的特征,具有缓解冲突(净化结构)和维持秩序(强化结构)的双重功能。交融的产生是有条件的,在社会结构的底层、边缘或缝隙之处,交融是弱者的武器。社会进程处在交融与结构的动态辩证过程之中。此外,交融也因其即时、稍纵即逝、难以捕捉等特性而显得意义非凡。[关键词]阈限理论;交融;结构[作者简介]周群英,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北京,邮编:100875。[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179(2023)01-0033-07西方人类学仪式研究经历了从“神话-仪式”学派到“功能-结构”学派,再到“象征主义”学派的发展脉络,研究重点从“社会中的仪式”转向“仪式中的社会”,仪式研究范式向现代转型。阈限理论关注动态的仪式过程。在阈限阶段,规范与准则失效,社会呈现出无结构或弱结构状态。交融(communitas)在阈限过程中产生,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关系、感觉与体验,也译为“共睦态”,指仪式主体间产生的可感知的平等与同质的状态,通常以强烈的情绪为特征。①交融不仅是一种情绪状态,更是一种社会发展动力。结构与交融是一种辩证关系,两者在共时性上体现为相互凸显,在历史性上表现为相互转化。②阈限阶段具有很多交融时刻,但持续的时间不会很长。③昙花一现的交融能够“洗净”结构所积累的纷争,具有缓解冲突(净化结构)和维持秩序(强化结构)的双重功能。④然而,作为一种普遍化的社会关系模式,交融常常隐匿不见,或稍纵即逝、难以捕获,交融被结构所遮蔽。本文通过梳理交融的内涵与特征、类型与功能,在学理上将“交融”提升到与“结构”并置的高度,期望“交融”理论的价值重新被学界关注与重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