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剧评专栏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包含伟大建党精神在内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文艺创作提供了素材“富矿”。如何运用特定的艺术媒介对如此丰厚的素材进行艺术表现,通过优秀的文艺作品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时代命题。罗周编剧的昆剧《瞿秋白》(以下简称《瞿》)、锡剧《烛光在前》(以下简称《烛》)亮相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两剧成功塑造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张太雷的光辉形象,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让观众既获得了精神的洗礼,又感受到了戏曲的魅力,实现了传统戏曲与当代审美的完美融合,具有极高的精神内涵和艺术价值。一、从戏曲的抒情性方向发掘题旨,使伟大建党精神更具情感感染力罗周认为,戏曲创作要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境遇、情感、生命、人格,而抒情性又是戏曲美学的独特性和价值所在,即对人物情感的关注和呈现是戏曲的优长。它能表现出情感喷精神与情感交融党性和人性辉映——试析罗周剧作的题旨发掘和结构呈现李廷涛DOI:10.15947/j.cnki.dwt.2022.0104152022年第6期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剧评专栏发的瞬间,那个瞬间被凝固、被放大,透过许多这样的瞬间,可以对人类的自我灵魂做出更具层次感的剖析。因此,以“动情”为光照,找到题材入戏的最高价值。对题旨的理解决定了对素材的发掘方向。结合两剧的呈现内容,罗周从素材中发掘的题旨是:精神与情感交融,党性与人性辉映,让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信仰真实可感,血肉丰盈。同时,为深化题旨,充分展现精神的高度和情感的力度,罗周在情境设置、情感抒发和细节呈现等方面进行了独具匠心的布置。一是设置最具张力的戏剧情境。为彰显人物精神高度,罗周将人物命运走向设定为最终“死亡”——瞿秋白从容就义,张太雷父子壮烈牺牲。为突显情感力度,她将矛盾冲突置于人物生离死别的戏剧情境中,因为面对死亡,人物的情感最真实、最丰沛、最饱满。两部戏的每一折都是离别情境,《瞿》的别母、别友、别妻、别世,《烛》的送次女、送长女、送儿子、送丈夫。死亡的背景和离别的情境,都会使人物和观众内心产生巨大的情感跌宕,具有极大的戏剧张力。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