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卷调查的国际经济学中数学理论模型教学探析宫毓雯1,刘国晖1,王益成2(1.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安徽蚌埠233030;2.安徽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蚌埠233030)[摘要]针对国际经济学本科教学中部分学生面对“复杂”数学理论存在抵触情绪这一实际情况,对教学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715份。对学生抵触情绪的原因和数学模型的教学意义进行了探析,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面对国际经济学中“复杂”的数学理论模型,让本科生了解构建数学理论模型的意义,远比让学生死记硬背模型构建的具体过程更为重要。授课教师应把教学中心放在培养学生的经济学“直觉”上,而非对知识点的简单传授。课程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均有待改革,且亟需各高校协同推进改革。[关键词]国际经济学;本科教育;数学模型;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F11-0;G4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7602(2023)02-0187-051国际经济学本科课程中数学模型教学现状西方经济学是研究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个体中间进行分配的科学[1];国际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生的国际经济关系的科学[2]。可见,二者之间存在相同点,即研究的均是资源最优配置问题,且均属社会科学;不同点则在于,国际经济学是在世界范围以主权国家社会间资源最优配置为研究对象,而西方经济学以社会为研究对象,人类社会包含多个层面,如城市、省际、国家、文化区域等。鉴于此,国际经济学本科教材中,通常会基于西方经济学基本工具来分析国际经济问题,如生产可能性曲线、社会无差异曲线、埃奇沃斯盒状图、提供曲线等,这些基础工具即为本文所要讨论的教材中的数学理论模型。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本科生对国际经济学课程中数学理论模型的学习普遍存在“乏味、枯燥、难学”的抵触情绪,积极性不高[3]。国际经济学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数据也能从侧面反映该问题,2021年本校考生总体卷面成绩及格率为91.86%,然而,在有关数学模型的“绘图分析题”上,学生的及格率却仅为33.42%。为进一步了解本科国际经济学授课中数学模型的学习效果,笔者通过网络平台向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715份,其中,614份问卷由在校本科生填写,占比为85.87%;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