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VIRONMENT&ECOLOGYENVIRONMENT&ECOLOGY【城市公共艺术研究】城市老旧社区的街道立面是城建存量更新的环节之一,因其居住属性和内部社群网络的稳定性,易被外部发展拉开差距,形成斑驳的特殊地块。个体经营活动的影响会使社区街道立面呈现出“新旧交织”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多为“新—旧—新”或“旧—新—旧”交织的补丁式格局。2021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强调要以保留利用提升为主,严管大拆大建,加强修缮改造,注重提升功能,增强城市活力[1]。老旧社区保留了特定环境中的文化脉络,形成了独有的场所记忆。正是这种记忆的存在,使得不同社区的物质结构与文化的演变受制于内在发展规律,表现出独特的风貌与形象[2]。尽管已有诸多成功的老旧社区街道立面改造案例,但更新与改造的价值取向和局部空间品质不平衡的问题仍需细究。根据记忆场所理论对老旧社区街道立面肌理进行更新与改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唤醒这些街道的场所记忆,从而推动城市文脉的延续,促进空间活力的重塑和增强人们的场所归属感。因此,本文基于记忆场所理论,以老旧社区中的街道立面肌理为切入点,梳理老旧社区街道立面肌理的类型,探讨街道立面肌理更新的价值取向。一、相关概念(一)记忆场所1978年,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提出了“记忆场所”的概念,指在特定地点形成的某个社会群体独有的集体记忆。诺拉主张通过研究记忆场所来延续集体记忆,找回群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老旧社区集体记忆的载体形式丰富,而记忆场所同时兼容社区空间与文化的双重意义,不仅体现在有着独特风格的物质空间,同时也涵盖居民对空间纹理的感知印象、隐性的社区活动等。(二)街道立面肌理街道立面肌理指的是在建筑围合的街道立面界面中,附属于表面所有物体的纹理。由于物体的材料不同,表面的布局构成也不同,因而会产生不同的质感,形成老旧社区特定的风貌。每一条街道都是组成城市肌理的重要元素,是一个地区历史与文化的体现,各类设施的材质、色彩、造型和其他非固定要素,同样属于肌理的组成部分。二、老旧社区街道立面肌理与可感知记忆的关系感知分为感觉过程与知觉过程,是意识对内外界信息的觉察、感觉、注意、知觉的一系列过程[3]。社区人群对街道立面肌理的感知可归纳为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物质性主要是肌理材质、色彩、造型等可以通过眼睛看见的,非物质性是指肌理代表了某种社区文化,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