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卷化”视角下“双减”政策缓解教育焦虑的逻辑分析_王进丽.pdf
下载文档

ID:195945

大小:1.88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0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内卷 视角 双减 政策 缓解 教育 焦虑 逻辑 分析 王进丽
专业视窗 科学咨询 第 23 期(总第 797 期)102“内卷化”(involution)本是经济领域所特有的现象,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现象已经波及教育领域。教育领域的“内卷化”现象现已成为引发教育焦虑的重要原因,义务教育阶段的“内卷化”尤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为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构建教育良好生态,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基于“内卷化”视角分析“双减”政策,有利于我们全面理解“双减”缓解教育焦虑的深层逻辑,从而进一步理解国家实施该政策背后的良苦用心。一、“内卷化”的内涵“内卷化”(involution)既可以指一种机理,也可以指一种现象,“它源于拉丁语involutum,原意是 转或卷起来”1。戈登威泽(Alexander Goldenweiser)曾用“内卷化”来描述一类文化模式,即“当达到了某种最终的形态以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无法使自己转变到新的形态,代之以不断在内部更加复杂化”2。戈尔茨(Clifford Geertz)受到戈登威泽的启发,对爪哇岛所出现的“农业内卷化”现象进行了概括,即“农业内卷化”是指在资本、土地资源被限定的条件下,劳动力持续地被吸收到农业中获取收益并使农业内部变得更精细、更复杂的过程3。黄宗智将戈尔茨的“农业内卷化”概念加以引申至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的研究,将在有限的土地上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来获得总产量增长的方式,即边际效益递减的方式,称为没有发展的增长,即“内卷化”1。基于以往研究者对“内卷化”概念的理解,本研究将“内卷化”概念解释为反映事物变迁的一种过程,这个过程展示了事物过去与现在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并不是指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指当事物达到最终的形态后,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改变内部的结构使事物变得更加复杂、更加精细化。因此,“内卷化”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变化”。据此可以概括出“内卷化”现象的三个特点:1.相关资源的过度投入使事物变得更加精细。2.只发生“量变”而难以突破“质变”。3.难以突破原有模式的禁锢。二、“内卷化”视角下义务教育阶段产生教育焦虑的原因分析教育焦虑作为当今社会所广泛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引起了 人们的关注,教育焦虑主要表现为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环境和教育结果的过度担心、忧虑乃至恐惧4。随着近年来义务教育阶段“内卷化”越发严重,教育焦虑成为学生和家长扫不去的阴霾。本文基于“内卷化”的概念及特点,从教育资源的过度投入、唯分数论的升学指标以及家长育儿观念的模式化三个方面分析教育焦虑出现的原因。(一)教育资源的过度投入:校外学科培训的“精细化”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对于教育有了更高质量、差异化以及个性化的追求。校外培训机构为了满足家长的需求,除了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等传统的学科培训外,还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将培训内容不断精细化,比如近年来语文学科培训被细化为写作、阅读等内容。这些细分项目看似丰富实则是对相应科目的做题技巧进行训练,最终目的只为满足应试需求,这就导致校外学科培训不可避免地向“内卷化”方向发展。通过学科培训内容的精细化以及家长们对校外培训的重视,我们不难想象教育竞争的激烈情况以及家长们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财力、精力在校外培训的焦虑模样。但随着大量资本的涌入以及校外学科培训内容的不断精细化,又将加剧教育竞争的激烈性,如此便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家长和孩子在这个循环中被裹挟着不能自拔,教育焦虑不仅不会消失反而会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心理疾病。“内卷化”视角下“双减”政策缓解教育焦虑的逻辑分析王进丽(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聊城 252000)摘 要:本文先对“内卷化”的内涵及特点进行阐释,再基于内卷化视角从教育资源的过度投入、唯分数论的升学指标以及家长育儿观念的模式化三方面分析义务教育阶段产生教育焦虑的原因。最后,针对本文所述的三个原因分别从“减”资源、“促”融合、“健”机制三方面解读“双减”政策缓解教育焦虑的内在逻辑。关键词:内卷化;义务教育;“双减”;教育焦虑第 23 期(总第 797 期)科学咨询 专业视窗 103(二)唯分数论的评价指标:学生自身发展难以突破“质变”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主要目标是“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5。其中“唯分数”“唯升学”是千古以来难以解决的难题。首先,升学压力直接影响的对象是学生、家长和教师。为缓解这种升学带来的教育焦虑,学生、家长和教师在对教育的认知中会过分强调学业成绩的重要性,并形成一种自认为有效的提升成绩的策略,即将“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转换为在科目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功利性目标。家长们虽然也关心子女成长,但为了能让孩子在校园环境中取得一定的优势,家长会无限放大学科类学习成绩的价值,从而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孩子未来离开校园去往社会所需要的品质与素养的发展。与当下的学习成绩相比,这些品质与素养是指向未来的,因此当两者发生冲突时,毫无疑问,学习成绩会以压倒性的优势地位“完胜”。学生难以突破学业成绩的束缚,去实现自身的“质变”。其次,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其自身的发展的同时也破坏了教育的丰富性,教育不仅只是学生应试的手段、家长对孩子希望的寄托、老师的绩效评价指标,更应该是学生与社会交往的桥梁以及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的重要基石。若学生、教师只把教育当成应试的工具,教育的质量很难真正提升,教育的意义也难以真正体现。(三)家长育儿观念的模式化: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鸡娃”所谓“鸡娃”,即父母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各种课内补习和各种文化、艺术、体育等课外拓展课程6。“学而优则仕”自古以来影响深远,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是中国家长一直以来所坚信的一种模式化的育儿观念。“虎妈”“狼爸”的广受追捧就是这一育儿观念模式化最好的证明,同时也反映了教育焦虑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心理。由于优质的教育资源与合适的就业机会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庞大且人才济济的国家呈现一种紧缺的状态,这将导致当前的市场竞争和就业压力使得我们不可避免地跨入一个“学历时代”,学习成绩与名牌大学成为人才衡量的主要标准7。家长们对优质资源的争夺以及对课后辅导的追捧反映了父母愿为孩子付出一切他们所能给的最好的物质资源的良苦用心,同时也折射出中国式家长对于权力、地位、名利的重视。我国家庭的教育观念在青少年身心发展不断变化、教育理念与方法不断被革新以及社会环境不断发展的新时代,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然而,这种模式化的育儿观念能在教育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想必有它的可取之处。三、“内卷化”视角下“双减”政策缓解教育焦虑的逻辑分析“双减”政策的内容包含八点内容,将实施重点放在全面减压作业总量和时长、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全面规范校外培训等方面,体现了坚持“学生为本”的首要原则。在义务教育阶段出现“内卷化”现象时,“双减”政策的出现绝非偶然。因此,我们在义务教育“内卷化”视角下剖析“双减”政策缓解教育焦虑背后的深层逻辑,对于深入理解“双减”政策背后的施策机理有着重要的作用。(一)“减”资源“双减”政策的第一层施策逻辑是“减”资源,阻止教育资源在某一环节被过度投入。首先要全面压减作业时长,防止时间资源过度投入,造成浪费。规定“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8。其次,阻止家庭资本以及社会资本在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过度投入,禁止资本化运作。“双减”政策提出“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投资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得通过发行股份或支付现金等方式购买学科类培训机构资产;外资不得通过兼并收购、受托经营、加盟连锁、利用可变利益实体等方式控股或参股学科类培训机构等。”8这些要求使为追逐利益而不断扩张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按下了暂停键,同时也给那些盲目跟风给孩子进行校外培训的家长敲响了警钟。通过对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大力监管和审查,防止校外培训机构通过制造舆论引发家长过度焦虑,让家长失去理性判断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育焦虑。此外,学校应发挥自己的优势,充分利用资源,合理规划好学生的课后育人时间。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要让学生在学校中找到学习的“归属感”,因此,学校要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校外培训的课堂上“抢”回来,“利用好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专业视窗 科学咨询 第 23 期(总第 797 期)104活动”8。(二)“促”融合“双减”政策第二层施策逻辑是“促”融合,用“评价”引导突围,打破以往义务教育与社会生活割裂的现实状况,让教育与生活相融合,促进学生校外生活能力的提高。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发布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改变以往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以“五唯”为主的教育评价方式,为改革学生评价,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对德育、美育、体育以及劳动教育的评价提出了一定要求,把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升学、评优的标准中,破除以往过度强调智育在学生评价中的主导地位,让五育在学生成长评价中充分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双减”政策能够大力提升教学质量,保证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作用。这意味着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将课堂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真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中形成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与知识体系,而不是仅仅让学生沉迷于书本中的抽象知识或者是依靠“题海战术”提升做题技能。此外,学校应做好课后服务的保障工作,让学有余力的学生主动拓展学习空间去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从而加强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的交流与沟通。这对于破除教育内卷,让义务教育回归内涵发展的健康样态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三)“健”机制“双减”政策的第三层施策逻辑是“健”机制,通过健全政府、学校以及家庭之间的协同机制,厘清各方职责,有利于打破家长育儿观念的模式化,共同破除“内卷化”带来的消极影响。首先,“双减”政策要求政府要健全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制度,通过多部门联动加强对校外培训的广告管理,以防不良广告夸大培训效果、误导公众教育观念以及制造教育焦虑。为此,2021年11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出台了 关于做好校外培训广告管控的通知,从组织清理整治、加强日常管控、健全管控机制等方面指导各地的校外培训广告管控工作。同时,注意加强对学生、家长的引导,通过开展家访活动、印发宣传资料、制作发布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宣传国家政策要求,宣讲正确的育人观念,缓解家长焦虑情绪9。其次,为满足学生对课后活动的多样化需求,让家长充分参与子女的成长,“双减”政策要求学校所提供的高质量、多元化的课后服务成为家长打破旧有育儿模式的重要手段。家长通过参与子女的成长过程,发现其成长规律以及兴趣特长,如此才能有的放矢地对子女进行教育。同时,高质量的课后服务能避免家长过分依赖校外培训,孩子通过课后服务所取得的效果有助于让家长对校外培训效果进行重新审视。最后,为促进家校合作、明晰家校的育儿责任,应完善家校协同机制。2021年10月23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自2022年1月1日起实施。该法明确了家庭教育的职责,要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一致。同时对不履行家庭教育责任的监护人予以批评教育、劝诫制止,由此可见国家对家庭教育的重视。该文件的出台也将有利于每位家长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出现问题,是否真正关注孩子自身的成长,而不是一味在沉迷于争夺优质教育资源的“内卷”大军中无法自拔。参考文献:1 李书肖.内卷化:我国高等教育的隐忧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10.2 庞守兴,李书肖.内卷化:教育的瓶颈描述 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6):24-29,119.3 刘世定,邱泽奇.“内卷化”概念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