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熹“慎独”思想的三层意蕴_邹婷.pdf
下载文档

ID:432853

大小:1.62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2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朱熹 慎独 思想 三层 意蕴 邹婷
1872023年第2期(总第326期)文道纵横【提 要】“慎独”是儒家重要的工夫论命题。作为儒学集大成者,朱熹对“慎独”思想进行了有益探讨:其对“慎独”之“独”的解释超越了“独处”“独居”的空间意义,而发展出道德主体的“独知”新义,进而重点讨论了作为道德行为的“慎独”,在慎心与慎行的双向关照下,以致知立诚意,以慎独助诚意,以“勿自欺”达诚意。本文即以朱熹“慎独”思想为核心话题,试图阐述朱熹“慎独”思想的内在意蕴,以期丰富对其思想体系的研究,更好地把握朱熹思想在理学史上的价值。【关键词】朱熹 慎独 儒家思想“慎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其文献注释颇丰,在大学中庸中均有广泛论述,历代注疏中也曾系统讨论这一命题。朱熹对“慎独”作了极为有益的讨论,集中见于 四书章句集注(2011)。学界对于朱熹慎独思想的研究侧重于儒家修养工夫论的整体阐述,关注理学与心学“慎独”思想的差异,而对朱熹“慎独”思想内在意蕴的系统阐发并不多。本文即以朱熹“慎独”思想为核心话题,从三个层面集中阐发“慎独”思想的理论逻辑及基本内容。一、“慎独”之独:处幽之独与处众之独“慎独”思想意蕴丰富。“慎独”之“慎”在说文解字心部(2006)中被解释为“谨也”,即小心、谨慎的意思。而关于“独”义,说文解字(2006)中提到:“独,犬相得而斗也。羊为群,犬为独也。”可见,“独”有与“群”相对的个体独居、孤立状态的含义。引申来看,“慎独”是指在孤立、独居状态当中保持谨慎。在朱熹(2011)的哲学体系中,对“慎独”的“独”的理解通常有两种:一是“闲居,独处也”中所包含的独处、独居义;二是“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中所包含的独知义。前者更多强调个人处于相对孤立的环境中,后者强调个人意识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由此,我们可以依据个人是否处于孤立环境,将“独”区分为“处幽之独”与“处众之独”。(一)处幽之独“处幽之独”是指空间上处于孤立无人的状态,这是对“独”的基本理解。朱熹(2011)将“独”解释为“独处”“独居”,他正是在这层意义上理解慎独的。中庸首章言:“莫见乎微,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朱熹曾用“独处”解释这里的“独”字。此外,他在中庸或问(2001)提到:“独者,人所不睹不闻也,故上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而下言君子之所谨者,尤在于此幽隐之地也。”与之相似的还有朱熹(2011)注“小人闲居之不善”时提到的“闲居,独处也”。由此可见,朱熹所理解的“慎独”之“独”,含有“独处”“独居”义,是指人所处的孤立状态。事实上,朱熹并不是首次将“独”作“独处”或“独居”解的人。在对独的理解上,郑玄(1980)将慎独理解为“慎其闲居之所为”,孔颖达进一步把“闲居”解释为“独居”,两者均指不睹不闻的无人状态。此外,他们将慎独作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标准,指出君子能够在“无人之处不敢为非”,小人则肆其意。此外,他们认为慎独的原因在于“惧”,君子在隐幽之处仍怀有愧惧,而小人只在有人时“恐罪恶彰显”。朱熹对慎独的理解保留了原郑玄所释的“独处”“闲居”之义,也指明君子和小人在慎独问题上的区别。君子由于内心戒惧而能在无人之处保持谨慎,做到“衡其德”,小人只在旁人在场时有所畏惧,而到无人之处则“肆其意”。(二)处众之独处众之独是指虽处众人中但道德意识仅为自己所知的状态,是慎独更为隐蔽的状态。朱熹在“独居”“独处”义外,还发展出“独知”的新义。朱熹慎独思想关注到了不同道德情景下的慎独状态。朱子语类(1997)载,“是故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可见,他强调君子在显明和幽隐的地方均能达到慎独状态。只不过在幽隐之处由于缺乏外在约束,人所受的道德压力程度不同,道德选择也有所不同:小人在隐处失去戒惧,所以肆其意,而君子能常怀戒惧。可见,朱熹在一般意义上将“独”解释为独处状态,主要是突出此时人面临的道德压朱 熹“慎 独”思想的三层意蕴邹 婷DOI:10.14014/11-2597/g2.2023.02.001文道纵横1882023 年第 2 期(总第 326 期)力程度和道德抉择难度,但他并没有忽视对“处众”道德情景的关注。朱熹在关注道德情景的同时,也重视道德意志,并由此发展出对“慎独”的新理解,即“独知”。在“莫见乎隐、莫见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一段后,朱熹(2011)作注将“独”理解为“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指自己独知的状态。朱子语类(1997)载:“私不专在无人独处之地,或有人相对坐,心意默所趋向,亦是私。如慎独之独,亦非特在幽隐人所不见处。只他人所不知,虽在众中,便是独也。”朱熹指出“独”不单特指“独处”“独居”,还包括人虽在众而他人不知的“独知”状态。可见,朱熹理解的“独”表现出对道德主体善恶意念萌发的关注。综上,朱熹所理解的“独”包含了两种状态:一种是处于幽隐之处的“独处”“独居”状态;一种是处于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之处的“独知”状态。“处众”与“处幽”皆是人面临的道德情景,只不过后者加剧了道德境遇的复杂性、道德抉择的困难性。二、“慎独”之慎:慎“行”与慎“心”从“处幽之独”到“处众之独”,说明朱熹从道德情景的基本划分深入到对道德意志的关注。朱熹进一步考察道德行为与道德意志的关系,强调两者的一致性。(一)慎行有学者认为“慎其行”是“慎独”的基本层次和基本释义(邢文,2019),这一看法大体可信。道德意志隐藏于个人内心,作为“己所独知之地”,道德行为却是道德体系中处在显明处、易于判断其规范性的部分。主体的道德意识总是通过一定道德行为表现出来。因此,“慎独”之“慎”的基本要求应当首先是要求人们行为合乎道义和规范,即“慎行”。不过,朱熹意识到了道德行为存在的欺骗性。五行曰:“仁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庞朴著,刘贻群编;2005)”道德行为至少应当包含认同道德规范而自觉形成的“德之行”和迫于外在道德约束或无意识做出的“行”两种。道德行为表现道德意志,但两者并不总是保持一致。主体可能由于外部道德约束,而选择做出符合规范的道德行为,但一旦外部压力暂时性隐退,主体极易越轨,做出不当的道德行为。四书章句集注(2011)提到,“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朱熹注:“此言小人阴为不善,而阳欲掩之然欲掩其恶而卒不可掩,欲诈为善而卒不可诈,则亦何益之有哉!此君子所以重以为戒,而必谨其独也。”小人在独处时无恶不作,毫不收敛,但是见到君子时却妄图掩饰。可见,道德行为是可以刻意伪装欺人的。要实现真正的“德行”,就不能只停留在对一般道德行为的考察上,而要关切道德规范的内化。(二)慎心朱熹认识到人的行为是可以隐瞒的,但内心意志却是“独知”,不可欺的。因此,他所理解的“慎独”的对象,不只是谈一般合乎规范的道德行为,还强调这种道德行为要源自内心。即是说,“慎独”不光要求主体要“慎行”,还要“慎心”。朱熹在对道德意志的“已发”和“未发”两种状态的区分上,强调了“慎心”的价值。朱熹对“独”的理解包含着“独知”状态,这种“独知”状态即是隐蔽的主体意志。他指出个人内心的意志的两种状态,即“未发”和“已发”。这两种状态又分别对应两种情景,即“不睹不闻”和“慎独”。这两者易混为一谈,他特意区分这两者的不同:他将“不睹不闻”解释为“不惟人所不知,自家亦未有所知”“全然无形迹”,是“事之未形处”;而“慎独”是“已有形迹”,是“人所不知而己独知”。可见,“不睹不闻”是未发状态,需要做到的是戒慎恐惧,这种状态下人所作出的行为和意志仍然是对外在的压力下的被动反应。而“慎独”的“独”针对的是已发状态,是“一念起处、万事根源”。这时,慎独就要求人们能够“遏人欲于将萌”,在道德意志萌发之初及时遏制恶念。从“不睹不闻”的未发状态到“己所独知”的已发状态的区分上,可以看出朱熹要求人谨慎内心活动,在意念萌动之处即进行自我审查。综上,朱熹理解的“慎”的对象既包括外在的行为,又包括内在意志,既要求外在行为合乎礼义规范,又关注到内在意志的省察,要求“慎行”与“慎心”统一。三、“慎独”之道:“致知”与“诚意”“慎独”要求人们达到“心”与“行”的一致状态。当行为和意志不一致时,人通过行为掩盖真实的内心意志以欺人;而当行为与意志一致时,“慎独”是源于内心对道德规范的认同,而表现出的自觉遵循规范的克己行为,也就是“诚于中,形于外”。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慎独”是面对自己时的一种“毋自欺”的状态(尚文华,2020),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这种“毋自欺”而真实面对自己内心的状态被儒家称为“诚意”。1892023年第2期(总第326期)文道纵横(一)诚意大学中庸多次阐述诚意,足见其在整个文本中的重要地位。儒家对“诚意”的理解常和“慎独”放在一起阐说。如大学载:“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谓自谦,故君子慎独也。”可见,“诚意”是指一种不自欺的状态,就像恶恶臭、好好色一样,都是我们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和意志的反映。达到诚意的状态有赖于主体形成的道德认知,又离不开“慎独”的修养工夫。朱熹(2011)在注中解释道:“诚其意者,自修之首也。毋者,禁止之辞。自欺云者,知为善以去恶,而心所发有未实也言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使其恶恶则如恶恶臭,好善则如好好色,皆务决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苟且以殉外而为人也。”可见,朱熹在将诚意推崇为自修之首的同时,指出自欺者不能“诚其意”的原因,不在于不知道善恶观念,而是“心所发未实”。朱熹指出并非“致知”,意便自然诚了。换句话说,朱熹认为明辨善恶并不足以帮助人摆脱自欺困境,形成道德认知只是规范道德行为的基础,此时还未达到心行一致,还需要修养“慎独”的工夫。人做到“知至而后意诚”,已成功八分,但也只有八分。要真正达到不自欺的状态除了致知,还需要“慎独”作为补充。这也就是朱熹所说的“知至而后意诚,已有八分。恐有照管不到,故曰慎独”。由是观之,要摆脱自欺状态,做到“诚意”,就需要真实地面对内心,做到内外一致、心行一致。在朱熹看来,光“知至”还不够,还需以“慎独”作为“诚意”的补充。因此,在此意义上来说,“慎独”是修养“诚意”的工夫。(二)致知朱熹在强调“慎独”作为“诚意”修养工夫的同时,也从理学的思维进路指出“致知”与“诚意”“慎独”的密切关系。他指出:“致知者,诚意之本也;慎独者,诚意之助也。”同时朱熹在提到修养工夫的同时也注意到次序:“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见,在朱熹理论逻辑中,格物致知处于认识的逻辑起点,处于理论体系的次序之首。人能够做到“慎独”,在“处幽”与“处众”的环境下皆能够保持律己状态,关键在于人有自发自为的内心意志,而“慎行”和“慎心”要能够达到统一状态,也在于内心对道德行为的认同和对道德规矩的自觉遵守。因此“慎独”的修养工夫关键在于做到“诚于中,形于外”,使内心意志和外在行为达到统一,而这个统一的过程即是“格物致知”的过程。要做到“慎独”,就需要将外在规范变成内在认同。这个认同的过程,也是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的过程,首先需要主体对外在事物的不断学习和理解,比如要在对善恶、是非的判断和外在约束的学习和理解基础上才能形成一套正确的善恶观、是非观。在此基础上,再自觉对照、审视、约束自己的行为意志。“慎独”要求道德主体“毋自欺”的诚意状态,需要明辨是非、符合规范的道德认知基础,而“慎独”又是补充“致知”、通达“诚意”的手段。朱熹指出,“致知”是诚意之本,而“慎独”是诚意之助,表明他不是孤立理解“慎独”,而是在整个理论体系中理解和把握“慎独”。四、结语“慎独”作为儒家最重要的修身工夫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朱熹的慎独思想作为儒家慎独思想的重要内容,在对“独”的理解上不仅包括了独处、独居的空间意义上的“处幽之独”,还创造性地以独知解“独”;在对“慎”的内容的理解上,不仅包含了“慎行”的内容,还指出“慎心”的重要性,强调道德意志的重要性;同时,朱熹还阐述了“慎独”与“诚意”“致知”的内在联系。这些内容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儒家慎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猜你喜欢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