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第37卷第5期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Vo1.37No.52023年10月JOURNALOFCHINAUNIVERSITYOFLABORRELATIONSOct.2023劳以成人: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的逻辑理路及人学向度*马松红(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50)[摘要]在唯物史观视域下,劳动解放和人的解放呈现为共同生成、彼此形塑的同一过程。实现劳动解放的过程,亦是超越资本主义劳动异化、通往人的解放、实现人重新占有自己本质的过程。马克思在批判和吸收以往劳动观念的基础之上,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感性活动本身,从历史生成论的角度疏解劳动与人的本质关系。总体来说,马克思遵循了从肯定一般劳动作为人的本质,再到洞见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的现实,最后予以批判超越重新复归人的本质的逻辑理路。明确这一理路和其中蕴含的人学向度,对于推进新时代人的自我理解和劳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关键词]马克思;劳以成人;劳动解放;人学向度[中图分类号]C97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375(2023)05-0053-08*[收稿日期]2023-05-11[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劳动教育专项课题“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GS2020GHBZX24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马松红(1991—),男,甘肃陇南人,哲学博士,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对人的本质的探寻历来是哲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但是,真正从劳动问题入手求解人的本质这一“斯芬克斯之谜”,却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独创性的贡献。近代之前,劳动或被理解为低下、卑贱的活动,或被视为人获罪于神而应得的惩罚,劳动与人之间常常呈现为一种相互疏离和悖反的关系。直至近代,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人们对劳动的理解和评价才呈现出积极的面向,劳动作为财富和价值创造的重要手段开始以一种新的、正面的姿态进入近代思想家的视野。自洛克、斯密和黑格尔之后,原本代表低贱和卑下的劳动作为人的本质,其积极的方面逐步得到确证和肯认。马克思批判继承了近代思想家对劳动的积极理解,真正揭示出了劳动与人本质之间的内在联系。本研究旨在从马克思的劳动解放理论出发,揭示其从劳动入手破解人的本质这一谜题的逻辑理路及人学向度。一、一般劳动:人的本质的根据前资本主义时代,劳动与人的本质之间常常以一种悖反的关系存在,这突出地表现在古希腊思想和基督教对劳动的理解和评价当中。在古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