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世界TRANSPOWORLD收稿日期:2023-04-09作者简介:郭亚强(1990—),男,工程师,从事公路桥梁建设管理工作。旧路沥青混凝土面层车辙病害处治探讨郭亚强(宜春公路事业发展中心铜鼓分中心,江西铜鼓336200)摘要:为探索有效的沥青混凝土面层车辙处治技术,以某公路为例,在旧路病害调查的基础上,提出车辙病害严重段加铺AC-20(AH-70#)重交沥青+抗车辙剂中面层,病害较轻段加铺AC-20(SBS)改性沥青中面层的养护处治方案;并对原材料及配合比设计、混合料性能展开了试验分析,对施工技术要点和应用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可为同类施工提供参考。关键词:沥青混凝土面层;抗车辙剂;施工技术中图分类号:U418.6文献标识码:B0引言沥青路面在高温及反复交通荷载作用下,将发生永久变形和车辙病害。根据调查结果,车辙及水损害所引发的沥青路面病害超70%。研究认为,沥青混合料中的沥青结合料属于温度敏感性材料,随着温度的升高,材料模量和抗剪强度均降低,沥青面层抗变形性能也随之下降;温度的升高还会使沥青结构层处于受压状态,竖向压应变增大;在各结构层不同模量的影响下,竖向压应变峰值必然向沥青面层中下部转移。所以,中面层为承受竖向荷载作用的主要结构层,也是沥青路面车辙的根源。基于此,本文依托某公路工程实际,对添加抗车辙剂的沥青混合料中面层施工过程展开研究,以期为减少高温地区重交公路沥青路面车辙病害提供参考。1工程概况某公路病害路段为典型的高温地区重载交通道路,且南北向交通轴载分布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即使是同一行车向的车道,车辆载重分配也很不均匀。公路设计时未充分考虑到重载和高温等因素的不利影响,运行期间逐渐出现车辙、路面破损等病害,为安全行车埋下隐患。公路管理部门决定于2020年初对病害路段实施改造,考虑到该路段南行向重载交通比北行向严重,故将试验段设置在南行向K250+300—K250+862段。在对旧路情况展开调查时,将车辙破坏单独列示、单项调查,并以20m的间距展开车辙检查。结果显示,超车道车辙深度普遍在5mm以内,车辙深度均值为3.6mm;行车道车辙深度则在5.0mm以上,局部区域还出现严重沉陷。2路面结构设计方案通过对试验段旧路病害情况的调查,充分结合重载交通运行实际,对该病害路段行车道和超车道采取不同的路面结构组合。出于路面实际处理效果及施工连续性方面的考虑,最终拟定出以下方案:①试验段行车道全部按照40cm深度和4m宽度铣刨,路面结构自上而下依次为:4cm厚SMA-13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