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2024.2•高中本版主持/李晋钰表达◆写作课堂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单元学习任务”所附的知识短文《学写文学短评》中这样描述“文学短评”:“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用简要的文字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和评价写出来,就是文学短评。”并由此作了三点写作提示:“写文学短评,必须对作品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写文学短评要善于聚焦,从‘小’处切入”;“写文学短评主要运用叙议结合的方式,要在适当复述、介绍或者引用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分析和评论”。结合近几年的高考题,不难发现,为了考查的效度,高考题大多以给定文题、关键词的方式明确了评论的方向,要考查的是考生聚焦一点深入评述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往往牵动考生的核心素养,是其文本解读、深入探究、有序表达等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并非一日之功。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师在一次具体的文学短评写作教学中该如何作为,笔者选取冯至先生的散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作了一次文学短评写作教学的尝试。这篇散文语言诗意、节奏舒缓、意蕴深沉,值得细品深究。一、因文梳理,沿着语脉走向深处文学短评强调“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对作品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而在很多学习任务中也都提到“循着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去思考探究”。所以,在教学之前,笔者先要求学生“用一两个词或短语概括你对文本的初读感受”。学生提炼的有“静谧、深邃”“清新、质朴”“平和、缅怀”“羁绊、联结”“缥缈,却有一丝厚重”等,这是学生对作品内容及艺术风格的初步感受。笔者在课堂上呈现部分有代表性的感受,并让学生说说这样概括的理由。这个过程,既让学生打开了话匣子,也让教师进一步明晰了本次阅读之旅的起点。而后来的写作也证明,这些初读感受是学生选题、拟题的重要依据。当然,最难的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初感基础上走向深入,以期真正达到对作品“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这其中,“因文梳理”是重要的抓手。“因文”是依循作品的文体和艺术风格特征。“梳理”的过程包括“分类”“统计”“排序”“列表”等多项任务,涉及观察、比较、辨别、预测、想象、推理、判断、确认等复杂的思维训练。《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是一篇山水自然主题的散文,由眼前平凡的原生态之景,从石路的残迹、山谷、小溪、鼠麹草、有加利树等景物之中,追寻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余韵,采用的是由实而虚的笔法。依据这样的文本特点,笔者在预习学案上设计了如下的表格(见表1),并摘取其中的学生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