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024/02/语文教学与研究/文本解读/无痕与有声:风物的两种诉说一《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秦腔》比较阅读刘全欣刘全欣,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钱江学校教师。摘要:冯至的《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追寻一个消逝山村的余韵,写出了自然风物蕴涵的哲思美;贾平凹的《秦腔》展现了三秦大地的风俗人情,具有厚重的文化美。通过作品、作家、时代三个维度的比较阅读,围绕风物这一概念,挖掘其不同的内涵,探究其不同的呈现方式,梳理以其为核心的散文创作的不同类型,展现百年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样貌。关键词:《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秦腔》;风物;比较阅读冯至的《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和贾平凹的《秦腔》出自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本单元属于选择性必修课程中的“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这一任务群“旨在大体上了解现当代作家作品概貌,培养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习惯,以正确的价值观鉴赏文学作品,进一步提高文学阅读和写作能力,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价值取向"。据此,本单元前两课分别节选了两部现代小说的名作一一鲁迅的《阿Q正传》和沈从文的《边城》,两首不同流派的现代诗一一艾青的《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加上这一课的两篇风格迥异的散文,以及最后一课的经典戏剧《茶馆》,这四组作品涵盖了现当代文学的主要体裁和重要流派,展示了百年来中国文学的发展面貌。学习这些作品,要结合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解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探索其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同时还要多角度、多层面地探究作品的意蕴,通过比较阅读,充分发掘作家作品的个性魅力,总结思考优秀作品的共性特征,提升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想理解《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哲学思考以及《秦腔》中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厚重的文化意蕴,就要抓住两篇文章共同的解读钥匙一一风物,同时还需要比较冯至和贾平凹两位作家的创作审美追求、赏析他们的艺术特色、探讨他们的创作风格,最终通过品味多样化的现当代散文共通的艺术追求,探索其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一、落叶满山寻芳迹:聚焦作品,挖掘风物的内涵《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风物”的解释是“一个地方特有的景物”,如“北方风物”“八闽风物志”。《汉典》则对这一概念做出了/文本解读/语文教学与研究/2024/02/053更详细的三种类分:“风光景物”,如陶潜《游斜川》诗序“天气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