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语文教学与研究/2024/02/057生命的思与诗一《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互文性阅读郑卫通郑卫通,浙江省慈溪育才高级中学教师。摘要:《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是高中语文统编版选修教材中的一篇散文,冯至将含蓄隽永的诗意笔触和丰厚深沉的人生哲思浸润在字里行间。教师可以互文性阅读教学理论为指导,打破文本的孤立状态,从教材与其他文本的互文关联中引导学生读出自然风物描写中蕴含的哲理,理解作者对历史、自然、路、生命的观照,领略冯至散文诗意与理性交织的美。关键词:《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互文性阅读;哲思互文性即文本间性。“互文性理论"这一概念率先由法国文艺理论家克里斯蒂娃提出。随着概念的提出,互文性理论不断发展并被广泛应用到文学阅读领域。《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下文简称《山村》)收录在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教材中,课文“学习提示”指出,阅读《山村》时要“读出景物描写中蕴含的哲思之美,理解文中对人生、自然、历史的思考"Ⅲ。在教学《山村》一文时,笔者运用互文性阅读教学方法,有目的地引人与授课文本相关的互文本,包括诗歌作品《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回忆录《立斜阳集》等冯至不同时期、不同文类的作品,也包括与历史背景想关联的《吴宓日记》,以及专家学者对冯至及其作品的研究著作,如王邵军的《生命的思与诗一一冯至的人生与创作》张爱华的《1921-1949冯至的人文世界》。笔者在这些互文本的参照下,引导学生与《山村》一文展开对话,紧扣历史、自然、路、生命等话题,梳理出文章严密的叙事逻辑,体味课文诗意与理性交织的美。一、关于“历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文章很少谈及未来,大量篇幅都聚焦在对过去的猜想以及对当下的沉思。大多数人对《山村》一文的解读都会围绕山村自然景物的描写与生命哲思的映射展开,而忽略暗藏在山村风物背后的历史心绪和感悟的剖析。其实,在文章的1至4自然段都写到了“历史”,如第1段“人类的历史演变了几千年,它们却在人类之外。不起一些变化,千百年如一日,默默地对着永恒”,第2段“眼前的浓绿浅绿,没有一点历史的重担”,第3段“有些地方曾经和人生过关系,都隐藏着一小段兴衰的历史吧”,第4段“我不能研究这个山村的历史只有在草木之间感受到它们的一些余韵”。同时,标题“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把文本的叙述空间限定在了“山村”,又指向了时间的流动“消逝”,无论是消失了七十余年的山村,还是自然风物在春秋代058/2024/02/语文教学与研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