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气压带和风带[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体系架构][基本概念]大气环流、三圈环流、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信风带、盛行西风带、极地东风带;海陆分布、海陆的热力差异、亚洲高压、亚洲低压;季风、季风环流、东亚季风、南亚季风。[基本原理]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课时16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大气环流(1)概念: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2)意义:使高纬度和低纬度之间、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3)成因:高、低纬度地区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2.三圈环流(以北半球为例)(1)在上图中适当位置填上气压带的名称。(2)在上图中适当位置画出风向。(3)在上图中适当位置标注极锋,并画出极锋锋面。答案思考如何区别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和大气环流?答案①注意三圈环流与热力环流的区别,热力环流是指大气运动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是三圈环流形成的基础。②我们平时所指的大气环流主要是指三圈环流中形成的气压带、风带以及季风环流等。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1)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2)规律: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夏季偏北,冬季偏南。特别提醒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的纬度数小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纬度数,移动幅度为5~10个纬度。判断季节可参照副热带高压带与30°N的位置,如副热带高压带在30°N以北,为北半球夏季;在30°N以南为北半球冬季;正好穿过中间为春、秋季。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1.抓“动力”——突破气压带形成(1)热力型成因:与温度有关,温度高近地面气压低,温度低近地面气压高。①赤道低压带:近地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②极地高压带:近地面冷却,空气收缩下沉。(2)动力型成因:与气流垂直运动直接相关,气流上升,则近地面气压低;气流下沉,则近地面气压高。①副热带高压带:高空气流堆积下沉而成。②副极地低压带:近地面暖空气被迫爬升(抬升)而成。2.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如图)。3.抓“分布”——突破位置判断(1)记忆——看纬度位置:纬线0°、30°、60°、90°附近分别是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2)辨别——看相间特点: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