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簧管腔音演奏技法探微*邸晓嫣翟星星收稿日期:2022-05-15作者简介:邸晓嫣(1974-),女,浙江音乐学院管弦系副教授(杭州,310024);翟星星(1988-),男,博士,浙江音乐学院管弦系讲师。*基金项目:本文为2022年度浙江音乐学院课题类项目“单簧管腔音演奏技法研究”(项目编号:2022KL004)成果之一。内容提要:直音和腔音是乐音的两种形态,欧洲古典音乐中只用直音。20世纪,单簧管演奏开始运用腔音。文章结合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论与实践,对单簧管如何演奏腔音进行探索,阐述了四类腔音的演奏方法。希望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单簧管表演艺术的现代化和民族化有所裨益。关键词:单簧管;腔音演奏法;现代化;民族化中图分类号:J62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404(2022)04-0125-007直音与腔音是乐音的两种形态。在持续发音的过程中,“音高始终不变的(也就是频率始终固定不变)单个乐音称为直音”,而“音高发生变化(也就是频率不固定)的单个乐音称为‘腔音’”①。欧洲古典音乐主要使用“直音”,而在印度古典音乐、阿拉伯古典音乐、美国蓝调、犹太音乐及我国传统音乐中都大量使用“腔音”。一、历史与缘起20世纪以前,欧洲的单簧管作品中只用直音。1924年,保罗·怀特曼(PaulWhiteman)请作曲家乔治·格什温为他的爵士乐团写了《蓝色狂想曲》。在一次排练中,单簧管演奏家罗斯·戈尔曼(RossGorman)在奏该曲第一小节中的17连音时,用上滑音奏了最后七八个音,得到格什温的赞赏,请他在音乐会上以这一非常规的方式演奏此小节,并尽可能多地加入所谓的“哀号”(wail)音②。首演时,戈尔曼奏的“哀号”音令听众耳目一新,此技法逐渐在单簧管演奏家中推广开来。谱例1《蓝色狂想曲》(乔治·格什温)·521·邸晓嫣翟星星/单簧管腔音演奏技法探微任何民族的音乐都是与其语言紧密结合的,西非地区有多种语言本身是有声调的,因此那里的传统音乐普遍运用腔音。美洲黑人的祖先主要来自西非,美国黑人在演唱蓝调时,也继承了西非音乐运用腔音的传统,大量运用音高有所变化的“蓝调音”。③戈尔曼用“蓝调音”中的上滑音演奏《蓝色狂想曲》,非常符合蓝调风格。这个上滑音不仅成为20世纪音乐中单簧管的一种新演奏方法,也为美国蓝调音乐走向世界作出了贡献。1985年,单簧管大师乔拉·费德曼(Giora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