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高考探究课INCLUDEPICTURE"五年命题探究.TIF"\*MERGEFORMAT【考情分析】试题来源材料引文出处问题设计设问方式考点关键词命题分析2011全国卷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1)指出旗、盟与草原传统部落、部落联盟的区别。(5分)(2)简析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10分)比较类、作用(影响)类(明清)盟旗1.从材料出处看,以叙述类材料为主,选材多是经典性史学著作,其中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连续出现。2.从问题设计看,问题之间的逻辑关联性很强,学生若在第1问判定失误很容易导致第2问答案偏离。3.从设问类型来看,多采用概括类、比较类、作用2012全国卷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10分)概括(目的)类、原因类(汉代)王莽、币制改革2013全国Ⅰ卷摘编自《清德宗实录》(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6分)(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9分)比较类、原因类、实质类(晚清)戊戌变法、清末新政2013全国Ⅱ卷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9分)概括(背景)类、比较类、作用(影响)类(唐朝)两税法2014全国Ⅰ卷摘编自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8分)概括(特点)类、作用(影(魏晋)法律改革(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7分)响)类类等设问方式,注重对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理解和分析。4.从考查内容看,以古代中国史为主,着重经济领域的改革,也涉及到了政治和法律领域的改革。5.去教材化程度,古代史试题与选修教材内容无直接联系,近代史试题与必修教材有一定的联系,如清末新政题。2014全国Ⅱ卷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作用。(9分)概括(背景)类、作用(影响)类(南朝)山泽管理2015全国Ⅰ卷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9分)概括(内容)类、作用(意义)类(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