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过程与方法识读《战国铜壶》《战国形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培养创新思维和发展个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了解这一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的修建教学难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所以犹豫不决。秦孝公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二、新课讲授1.教师讲述:(战国七雄形成背景)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在农业生产上广泛应用,封建经济有很大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壮大,要求取代旧贵族掌握国家政权,发展经济。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战国七雄形成的过程,知道“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3.材料展示:赵王……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佯败而走……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白起)……(武安君)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司马迁《史记》4.结合教材上的“战国形势图”思考:上述材料是战国时期哪一次战争?试着讲一讲此次战争的历史故事。结合图片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的战争有哪些特点?提示:长平之战。战国兼并战争特点归纳: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伤亡大。5.教师总结: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秦国在战争中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逐渐在战争中处于优势。1.图片展示:商鞅[来源:Zxxk.Com][来源:学科网ZXXK]2.教师讲述:战国时期另一重要历史现象是,各国都厉行变法,尤以商鞅变法最为有名,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问题。(1)商鞅变法的原因是什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