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植物生长物质一、教学时数计划教学时数16学时,其中理论课12学时,实验课4学时。二、教学大纲基本要求了解植物生长物质、植物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极性运输、生长素的“二重作用”及乙烯的“三重反应”、偏上生长、激素受体等基本概念;了解植物生长物质的种类、结构和性质;掌握研究植物生长物质的方法;了解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与运输的基本特征;了解植物激素的发现过程和作用机理;熟知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各自的主要生理效应;了解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掌握植物生长物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技术及注意事项。三、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1.植物生长物质、植物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基本概念。2.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油菜素内脂、茉莉酸甲酯等植物激素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生理作用。3.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在植物体内的生物合成和运输。4.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二)难点1.植物激素作用机理。2.植物激素的相互作用。3.研究植物生长物质的方法。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不但需要水分、矿质元素和有机物的供应,而且还需要一类微量的具有特殊作用的生长物质来调节与控制植物体内的各种代谢过程,以适应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第一节植物生长物质的概念和种类植物生长物质(plantgrowthsubstances)是指植物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植物体内其他调节植物生长的微量有机物。植物激素(planthormones或phytohormones)是指在植物体内合成的、通常从合成部位运往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质。植物激素这个名词最初是从动物激素衍用过来的。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有某些相似之处,然而它们的作用方式和1生理效应却差异显著。例如,动物激素的专一性很强,并有产生某激素的特殊腺体和确定的"靶"器官,表现出单一的生理效应。而植物没有产生激素的特殊腺体,也没有明显的"靶"器官。植物激素可在植物体的任何部位起作用,且同一激素有多种不同的生理效应,不同种激素之间还有相互促进或相互拮抗的作用。植物激素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758年D.du.Monceau所发现的木本植物茎的环割区上方的凸起部位会形成根这一现象。为解释该现象,J.Sachs于1860年提出,植物中存在特定的器官形成的物质。然而,植物激素研究的真正开端源于C.Darwin(1880)所作的向光性性实验,约半个世纪后,H.Fitting正式将“激素”一词引入植物生理学知识中。到目前为止,有五大类...